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19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会 >> 个人作品 >> 正文
干部不是群众的反义词
时间:2014-06-23 12:37:29    作者:邹钢    来源: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火热开展中,“联系群众”成了时下最热词汇。某日在翻阅词典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条目:“干部”基本解释:①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②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工会干部ㄧ区乡干部。【近义词】公务员【反义词】群众。“干部”的反义词竟是“群众”!干群关系何时这样尖锐对立起来了呢? 

在封建社会,没有“群众”的说法,只有“民”的概念。“民”的反义词“吏”,指的是官府之中无品无位者,相当于现在说得一般的、普通的公务员。但有时候“吏”又作为“官”的反义词,与“民”站在一起,属于同一个层次。“民”还有一个反义词是“官”。按照“九品中正制”的等级划分,宰相一品,县长七品,数到科级干部就是九品了。官与民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自称“草民”,为官者称之为“子民”,而且只有好官才把老百姓当儿子喊“子民”,“坏官”则把老百姓当作“鱼肉”,所以有“鱼肉百姓”的说法。好官难得,一旦遇上“好官”,老百姓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喊爹喊娘,称作“父母官”。      

我党来源于群众,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成为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时刻为群众谋利益。历史告诉我们走群众路线是工作攻坚克难的法宝,是牢固执政基础的基石,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我们党92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历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然而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腐蚀,群众观念淡化,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使我党执政面临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十八大作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党中央对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的清醒认识,对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既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也是我们党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思考,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词条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真正改善干群关系,必须要以为民为旨,以务实为要,以清廉为本,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践行群众路线,要以“为民”为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以民利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民心为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以民意为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践行群众路线,要以“务实”为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实事求是,大兴务实之风,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进学校、进村屯、进农户、进田头、进企业深入群众;要联系实际,鼓实劲而不唱高调,干实事而不做表面文章,求实效而不图虚名;要尽职尽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乐民之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践行群众路线,要以“清廉”为本。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要求。要加强学习,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守住寂寞,耐住清贫,抵住诱惑,挡住干扰,经住考验;要始终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唯有转变思想、转变作风,胸怀群众、心系群众,把群众观点入脑入心,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工作才能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的事业才能拥有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