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0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会 >> 个人作品 >> 正文
当最远的你出现在眼前
——清华培训随感
时间:2014-06-18 12:49:12    作者:唐卫    来源: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

2011年6月8日下午,航班晚点两个多小时,一群三、四十岁的人黄昏时走进了清华园,迟到的我们总算到了。
第一期选派43人到清华专题培训20天,实堪成都法院教育培训史上的大手笔。时任最高法院副院长的苏泽林到招待所楼下迎接部分学员代表时说,成都法院组织这么多人,学习这么长时间,课程设置这么全,这种眼光和投入,在全国中级法院中还未听说过。

梦缘清华

清华原副校长岑章志在开班仪式上寄语,进了清华门,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清华人。

我们晨起跑步;课前念国学名篇,看凤凰卫视拍的清华历程;不分周末,甚至晚上,都安静、整齐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到教职工或学生食堂,津津有味地吃着味道单一的饭菜;骑自行车在校园内穿梭,反复给典雅的古建筑拍照;围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一次次地漫步——荷花已次第开放,透过朦胧的灯光,却再不见当年的明月?

我们知道,对清华校园时光的格外珍惜,全在于了却一个情结——年轻时或近或远的梦想。于是,我们想拼命呼吸清华的空气,在脑海中深深印下校园的美景。可当一群群朝气勃发的身影擦肩而去,我们明白,那是无法拉近的距离。

我们中许多人,都给尚在读书的儿女买了钢笔、笔筒、书签之类的清华纪念品,期望激发下一代去追逐梦想。
自然,历来能成为清华学子的乃万中一人。但是,籍于这段短暂学习之缘,清华这两个字,应会成为我们及子女的一种向导,一种牵引。

数说清华

清华1911年建校时,占地不足500亩,现在扩展到6000余亩。更主要不在地盘大,而是大师多。1928年正式改为国立大学,全校99名老师,其中就有30多位是响当当的名师。

在“行胜于言”的校风熏陶下,清华学子踏实前行人才辈出。建校百年,培养了近17万名毕业生,先后产生了474位院士(现有中科院院士37人,工程院院士34人),政治局常委9人,国家领导人47人,共和国将军96人。

在抗日战争山河破碎的八年中,清华迁移长沙、昆明继续办学,恰是成才最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有834名热血的清华学子投笔从戎(其中包括校长梅贻琦的小儿子梅祖彦),5名为国捐躯,最好地诠释了清华“爱国、成才、奉献”的社会抱负。

这次到清华培训的两级法院干部43人,最大的49岁,最小的31岁,平均年龄41岁;有25名本科,18名硕士;男性33名,女性10名;中院中层正职9名,副职4名,一般干部2名;基层法院院领导24名,中层干部4名;业务干部(含院领导)32名,综合部门干部11名。培训20天,来自清华、北大、人大、中政大、中央党校、行政学院、中组部、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24位老师讲授了144学时共计24门课程。

清华之精华

清华之精华,却不在法。

这次培训专题确定为公共管理——领导力提升,课程设置除四分之一左右的法律内容外,广泛涉及国防安全、艺术欣赏、心理调适、用人激励、媒体沟通、传统文化、人格分析、政务礼仪等大家感兴趣却平时接触较少的门类。

从大家的反映看,恰是对法律类讲座普遍评价不高,而对其他类讲座大多反映热烈,尤其诸如音乐欣赏、人格分析、礼仪规范等话题,课后还引发持续讨论,令人久久回味。

清华有对传奇父子——绝对大师梁启超和梁思成。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作“君子”演讲,从此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梁思成在清华学建筑,到美国留学后,梁启超专门致信,要他多读建筑之外的杂书,不能专攻一科沉湎太深,而失去工作与生活中的诸多乐趣。

梁启超教子的道理亦印证了那句古训——功夫在诗外。清华学人多有专长,且博学,虽重理工,却不轻文学。杨振宁的物理导师王竹溪,业余编了一本汉语字典,被语言学家朱德熙称为最好的字典。

我们有时太过专注于某一目标,久而久之,渐变麻木,结果欲深还浅。现如今多数法官整天被案子所缠,难得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没空仰看明朗的蓝天,于是少数同事思维僵化、视界模糊就难免出现了。

从矫正弥补的角度看,法官尤需不断吸收法律之外的营养。有了解才有兴趣,有兴趣才有欣赏,学会了热爱生活,将热情倾注于工作之中,自然事半功倍。

清华初期特别重视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逼得梁实秋、钱钟书等日夜苦练游泳才勉力过关。现在看来似为小事,一小一大,足见教育理念的天壤之别。

站在清华园内,感受积淀百年的浓厚学养,实在是种无价的收获。

带回清华魂

心理学李虹老师讲,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曰知识,一曰技巧(方法),一曰智慧。

知识需要系统学习,日积月累,几堂课难于弥补;技巧很实用,边听边回想,遗憾过去一些事因不知没弄好,欢喜今后若再遇可能有办法;智慧则需要感悟,用心体会,常于无形之中。

在课堂受到的点拨有的立竿见影,有的却潜移默化。一届届清华学子带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终生践行。这种理念,我们何尝不可铭记在心呢?

早上六点,我们穿行清华、北大校园,遍寻古迹,留存美景。七点之后,斜挎书包、骑着自行车的清华学生三三两两地进入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而北大校园内,空地上晨练的多是大爷大妈,具有普遍人文情怀的北大学子尚未醒来。
公共管理课,清华程文浩老师讲授民族企业家卢作孚先生抗日初期组织宜昌大撤退的经典案例,全场肃穆,管理的智慧与爱国的情怀交相辉映,浩然正气长留于心。

这次培训听课,也有老师发表对社会的抱怨、批评,但多能归于正道,并力图寻求解决的路径。让人听后虽感无奈,亦不至失去希望。明确国家的事情,还靠每个人从自己做好。

这也是清华“行胜于言”的本义吧。

法官与清华

作为一名普通法官,能到国家最高学府学习培训,无论如何都是梦寐以求的快事。

学而思之,收获有四:其一,调整了视角。心理学老师让大家比较,一条线段横看比竖看要长一些,但其实它们长度相等。问题就出在看的角度,明白了这点,今后似可考虑问题更客观、周到一些。

其二,调整了心态。人们常常过于看重结果,醉心于短暂的辉煌,而忽视过程的精彩。学会享受过程,就可能改变对待工作中困难的态度,把它当作一次考验,一次磨练。有句西方箴言这样讲:“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智慧,去分清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即便在不同的信仰下,也给人深深的启迪。

其三,调整了状态。脱离工作环境,置身校园,虽然感觉20天过的太快,但身心都得以相对充分的休整。再返岗位,心里油然有种亲切,有种渴望。

其四,增强了无知感。苏格拉底曾说:我最大的过人之处是明白自己的无知。了解的知识越多,无知的边界就越大。置身于事务之中的我们总在说忙,满足于用已有经验去应对。平时学习少,也学得单一。这次培训充分感受了知识的盛宴,终生学习的意识再一次得到清晰的强化。

另从干部管理的个人角度来看,通过集中学习相处,也增进了相互了解,尤其在放松之中,观察到同事们本色的多面。对经常强调的抽象的干部综合素质,亦有些更生动的体会。有老师说,内行的管理者通常是“领”,看似“外行”的管理者却通常是“导”。领者,具体带领;导者,方向引导。一个单位有效的管理往往是“外行”的领导,这非个别而是常例的现象发人深思。

法院的中间管理层,多长于具体实务操作,我们似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意识(认识),二是说话(表达)。凡事都在讲深化认识,往往还是认识不到位,有心与无心,常是一念之差;至于语言表达,更需有意地培训锻炼,先讲出来,再讲精彩。管理者70%的时间是在与人沟通,而沟通就是倾听和说话。这件看来人人都会天天都作的事情,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