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3-29
星期五

《中国审判》2017.25 179 出版日期:2017-09-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州高新区法院: 推进司法改革 建立“六化”审判格局

文 | 刘学

8.jpg

>>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全体党员干警重温入党誓词

郑州熊耳河畔的夜晚,凉风习习,不远处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的办公楼里,仍有几处灯光。作为全国案多人少矛盾最为突出的基层法院之一,在这里,加班加点并不奇怪。

李建涛法官曾是连续三年的河南省“办案状元”,此时通常也是他的加班时间,但近几年来,加班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得益于高新区法院为全面落实司法体制改革而建立的“六化”审判新格局,与李建涛一样,法官们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实惠”,“加班少了”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一个感受。

高新区法院管辖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东新区三个区域的案件,辖区经济活跃、人口众多,每年受理案件总量高居河南省基层法院第二名。今年上半年,新收案件25335件,在全国基层法院中排名第29位,而员额法官仅有33人,人均收案数高达768件,在全国位居第一。忙碌、压力和疲劳困惑着每一名干警,更压在2012年调任为高新区法院院长的靳四梅的心头。

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在这里早已是习以为常,但干警的身体状况却日益堪忧。困难面前,高新区法院向何处去?如何解放审判力,提升审判质效,完成审判任务?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干警身心健康?

以问题为导向,院党组迅速统一了思想: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借助司法体制改革的“东风”,不断探索审判权运行规律。该院逐步建立了“管理信息化、办案团队化、辅助专业化、保全执行化、审判类型化、化解多元化”的“六化”审判新格局,为法院和法官“减负”与“松绑”。

管理信息化

201610月,高新区法院的执行通知书上首次出现了二维码,这是高新区法院自主研发的“案款流转监管系统”。用手机扫一扫,即可轻松实现一案一账号、一款一管理,不仅简化了执行局与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减轻了执行法官的工作负担,同时加强了对执行案款的监管,有效地预防了司法腐败。这在当时的河南法院系统,属于首创之举。

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指向哪里,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跟到哪里。为了让司法更加公开透明,高新区法院在微信查询的基础之上,又开启了执行案件节点查询系统,当事人只要扫描二维码或者进入法院官网点击链接,就可以凭借身份信息随时随地了解案件进程,“指尖上的司法公开”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司法获得感。

事实上,高新区法院走信息化强院之路,不仅是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打造法院信息化建设3.0加强版的要求,更是高新区法院在人案比形势日益严峻之下的“突围之举”。在繁重的办案压力下,必须靠信息化全程留痕来管控案件质量,也必须靠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来提升管理水平。五年来,高新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信息化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办案人员服务、为当事人服务的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升质效为核心,设立信息集控中心,实现法庭信息化与法院同步建设,着力打造人民法院与法庭的互联互通全覆盖,全面配备网上办案、流程管理、远程视频、电子签章、执行查控等信息系统,推行网上办案、线上审批、电子卷宗流转、集中查控、案款管理等,为提升质效水平奠定了大数据的扎实基础。

办案团队化

靳四梅院长提出,“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要打破传统思想,结合高新区法院的实际情况,组建以法官负责制为核心、审判辅助人员协助的新型审判团队,实现办案团队化。”由此,“法官工作室”新型团队办案的模式应运而生。

2013年开始,高新区法院陆续出台了《“主审法官工作室”实施办法》《诉讼法律文书签发权限》《执行法律文书签发权限》等配套文件,组建了35个新型审判团队,由一名主审法官配备四名法官助理、书记员,为法官“第一次松绑”,将法官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司“审”与“判”的核心事务,负责开庭、合议、法律适用和签发裁判文书,审判辅助工作则由团队中的辅助人员完成。同时,明晰各类人员的审判职责和文书签发权限,实现“监督与放权”并重,建立院、庭长全面监控审判节点及审判质量的新型监管方式,放权而不放任的新型办案团队模式初步形成。

实践证明,“法官工作室”团队办案模式迸发出了强大的司法生命力,在案件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形下,审判质效双提升,真正做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与司法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20126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到河南调研时,对这种新型合议庭改革的成功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辅助专业化

如果说法官是整个办案团队的“齿轮”,那么辅助人员就是一个个“螺丝钉”,两者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司法产品”。而由于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前景不明朗,司法辅助队伍一度面临人才流失的尴尬局面。为拴心留人,打造高素质的辅助人员队伍,2014年,高新区法院在“法官工作室”制度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审判辅助人员选任管理办法》,将审判辅助人员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四个层次,并规定了不同的职责、待遇和晋升途径,进一步明确辅助人员职责,极大地调动辅助人员的积极性。通过选拔,高新区法院任命了8名二级法官助理、16名三级法官助理,建立了完善的法官助理梯队,为法官员额制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近两年来,在加强审判辅助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高新区法院又进一步探索,将能够剥离的辅助事务,如卷宗装订、扫描和司法送达工作从审判团队中剥离出来,形成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审判辅助团队,为审判团队“第二次松绑”,有效地提升了审判辅助效率。

保全执行化

团队建立了,辅助专业了,但财产保全案件的执行实施又成为阻碍审判效率提升的瓶颈。法官频繁的外出办案甚至影响到了庭审排期,另一方面,财产保全案件的不规范执行和无序管理,也给法官带来了廉政风险和信访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9月,高新区法院召开专题党组会,把财产保全案件的执行实施工作剥离出来,成立财产保全中心,实现集约化管理,为审判团队“第三次松绑”,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审与判,有效提升审判质效。同时诉讼保全中心的成立,显著地加大了诉前和诉中财产保全力度。同时,保全实施工作由于专人专案归口管理,操作标准整齐划一,规范程度明显加强。

目前,财产保全中心已经成为高新区法院的“快速反应部队”,常常“案卷到手,说走就走”。自成立以来,保全中心办理财产保全案件共计6012件,保全财产高达61.4亿元,实际执结率提升了约十个百分点。

审判类型化

在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为更进一步地提升类案的审判效率,统一裁判尺度,打造专业化的审判团队,2016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新区法院将不同的案件分类管理,实行类型化审判。将金融、交通事故、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建设工程、家事纠纷等案件根据案由的不同,分别交由18个不同的审判团队进行审理,制定了详尽的分案规则,并按照收案数量的实际变化进行微调,实现动态的类型化分案管理。

高新区法院倡议审判团队根据各自案件类型特点,充分发挥团队能动性,采用示范性庭审、裁判标准公示、司法建议、制作模版式裁判文书等方式,全面提高审判效率,推进结案进度,效果显著。

实行类型化审判后,各个团队逐渐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办案经验:家事审判团队推行“婚姻冷静期+三步调解法”;金融审判庭定期与金融机构召开“金融联席会议”;交通事故审判团队与保险协会合作,对涉保案件开展“无缝式诉调对接”。目前,18个审判团队每月总结案量均在2000件以上,审判效率出现质的飞跃。

化解多元化

高新区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已自2012年的198件猛增至2016年的620件,2017年上半年更是突破了450件,位居全国第一。随着案件源源不断地涌入,法院面临的压力依旧很大。借助社会力量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高新区法院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着力打造集诉前调解、社会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志愿者调解于一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2015年,诉调对接中心实现机构单列,开始借助行业协会和律师志愿者开展诉前调解工作;2016年,高新区法院设立金融、家事和交通事故审判法官工作室,独立于庭室之外,专司审判金融、家事和交通事故纠纷,实行“法官工作室+诉调对接团队”审判模式,对调解、保全、鉴定、速裁和审判负责到底;同年,在郑东新区建立了如意湖办事处矛盾化解中心和涉保案件矛盾化解中心,在高新区建立了梧桐办事处综合治理高新法庭分中心,让政府、行业协会与法院协同化解社会矛盾;2017年,高新区法院又引入公证机关开展诉前调解和司法协同送达工作。

一个个清晰的时间节点,一步步紧锣密鼓的“张罗”,秉承“法院引领、政府推进、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原则,经过高新区法院的不断探索,各类纠纷化解因子得以被激活,矛盾化解的网络正在织就。

2017年至今,诉调对接中心和3个法官工作室共审结了各类民事案件6000多件,在减轻了人民法院的诉讼压力的同时,也深受辖区群众和行业协会的一致好评。

铁肩担正义,判笔写春秋。高新区法院人奋发图强、改革创新,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六化”审判新格局,案多人少矛盾得以有效缓解。同时,审判质量也得到有效保障,案访比始终保持在河南省第一名,多项创新措施在省、市法院内推广,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