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19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时评 >> 正文
电信诈骗横行,仅仅因为我们“傻”?
时间:2016-10-25 15:48:04        来源:光明网

今天(10月25日)有媒体报道说,据某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侵财犯罪侦查科警官统计,电信诈骗案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转型升级”。这表现在传统电话诈骗案数量在减少,网络诈骗、网络与电话相结合的诈骗案件在增加,网络诈骗已经占到电信诈骗案的一半以上。而且,不同于过去的“盲呼盲打”,现在犯罪分子通过买卖个人信息,能有针对性地投放信息,精准诈骗。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的技术手段有时很难跟上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电信诈骗涉及各个类型,各个环节,“可以细分出100多种”。

但是,无论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细分出多少种,诈骗的核心就是一个“骗”字,万变不离其“骗”。既是“骗”,其用来骗人的内容就是假的,并且总要多少露出些“马脚”。然而,就是这些“公安局通知你……”、“中级人民法院通知你……”、“中国移动通知你……”、“中国XX银行通知你……”、“中国邮政通知你……”、“燃气公司通知你……”以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请存我新的电话号码”等等拙劣骗术却能使那么多人中招!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中招的人太傻?

当然不是。实际上,“XXX通知你……”这种居高临下、不容分说、不可置辩、说一不二的语气、腔调和用词,难道不是稍有生活经验的人所熟悉的典型的公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事方式吗?这种行事方式,难道不是人们当下还在经历、且构成了我们周遭公权力行使和公共服务环境的一部分吗?由此而言,那些因此而被骗的人,难道不正是仍然服从公权力、视公共服务为公权力行使的“老实人”吗?由此也可知,那些出于经验而与公权力和公共服务形成恶性互动的所谓“刁民”,也极难成为“XXX通知你……”的被骗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徐玉玉,申请了助学金的你,敢在接到“教育部门”的电话后——假设即使你疑窦丛生——不理不睬、不按“教育部门”的“指令”去做吗?事实上,你不仅不敢,而且你还非常确定地认为,将施舍恩惠于你的“教育部门”就应该如此行事,就应该这样“指令”你干这干那……同理,只要你和公权力部门打过交道,只要你接受过被公众冠之以“电霸”、“水霸”、“气霸”、“路霸”、“铁老大”等公共服务部门的公共服务,即使你没有上过骗子的当,但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怀疑过骗子的骗人方式呢?

至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的骗术,不也正是利用了当下组织结构中层级之间普遍存在的非正常关系吗?而许多拙劣的骗术之所以敢为骗者所采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些“聪明”的骗子在与公权力或公共服务部门的互动中找到了空子、摸到了门道。这些骗子敢以公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名义行骗,假借公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权威,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胆大?

依照常理,骗子应该最忌以公权力或公共服务部门的名义行骗。因为在规范化了的公权力和公共服务环境下,以公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名义行骗,应该是一件“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买卖。在现代社会,公权力行使是为公众服务,公共服务是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理论上讲,这些部门及其公务员和办事员都是公众的“仆人”才对。

因此,电信诈骗的类型和环节,也许借助了一些新的信息技术,但其行骗的内容及其方式其实还是很“老套”。不是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