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19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时评 >> 正文
加快信访立法保障公民信访权利
时间:2016-08-16 10:39:42    作者:舒圣祥    来源:光明网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后,我国信访工作在法治化改革的道路上步伐不断加快,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驱动信访形势持续稳中向好。据悉,信访立法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现已列入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预备项目。(8月15日新华网)

关于信访工作,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信访人治化色彩严重,应该取消;另一种则认为,信访是不可废除的一项辅助制度,理应得到强化。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在强调法治的重要,而信访的法治化,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承认,在社会法治精神的成长阶段,信访制度有其存在必要。

1995年由国务院制定、2005年重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规,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严格来说,对党委系统、人大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并不具有约束力。需要通过信访立法,将《信访条例》升级,来框定信访的性质以及有关机构的职权,规范运作,实现信访法治化。

信访排名的取消和越级上访的禁止,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信访改革动作。越级上访、进京上访,以及随之而来的截访、压访,曾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人“信上不信下”,喜欢越级上访,另一方面地方迫于信访排名压力,花费大量开支截访、压访。

取消变味的信访排名,同时不再受理越级上访,改为落实信访首办责任制,对群众的第一次来信、第一次来访,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办理,并且实行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回复告知等环节通过互联网公开,将信访事项“晒”在阳光下,效果应该说很不错。这些都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下来,明确处理上访案件的时间、程序、层级,以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等。

“信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信访与行政复议、仲裁等途径之间边界不清,不管什么问题都涌进信访渠道,让信访部门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项,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与此同时,除了信访局之外,各种信访机构纷杂,信访局的角色定位很模糊,机关单位相互推诿扯皮,结果是,很多信访事项在部门之间“空转”,群众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为此,必须通过立法,科学界定信访与其他法定渠道受理范围之间的界限,明确信访事项的分类处理、信访处理的法律效力等重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诉访分离,扭转“信访不信法”的局面,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确立判决的终极权威。

当然,信访立法最重要的,还是要确保公民的信访权利。国家信访局组织的一次信访事项督导数据显示,信访有道理或者有部分道理的占总数八成以上,而无理的仅占一成多。但是,由于信访活动控告和检举的行为,通常会触犯行使公共权力的有关机关和个人的利益,信访人很容易受到相关方面的压制和打击报复。为此,迫切需要法律的明确保护。

公民的信访权利由宪法赋予,集中体现为宪法规定的五种诉愿权利,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权、控告权。唯有加快信访立法,把宪法规定的公民信访权具体化,方能为公民行使信访权利提供法律保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