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0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时评 >> 正文
周世锋案宣判敲响律师非法执业的警钟
时间:2016-08-08 11:13:14    作者:刘武俊    来源:人民法院报

任何维权都无权逾越法治的底线,任何律师都没有违法执业的特权。期望周世锋案的宣判警钟长鸣,为广大律师群体敲响依法执业依法维权的警钟。

8月3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主任周世锋颠覆国家政权案在天津二中院一审公开宣判,周世锋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零六个月。司法机关对周世锋案的依法公开审理和判决,给广大律师敲响了警钟,任何律师都必须坚守法律底线,模范遵守国家宪法法律。

周世锋的所作所为,扮演了与律师身份极不相符的角色,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没有任何关系,与律师执业活动没有任何关系,但其行为败坏了律师职业的声誉,损害了律师行业的整体利益。对周世锋等人的依法惩处,清除了律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必然会为广大律师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更好地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

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必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珍惜职业声誉,维护行业尊荣,依法依规开展执业活动,坚守法律底线。决不能让极个别人利用律师身份和以律师事务所为平台炒作个案,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决不能让极个别人利用律师身份策划、煽动、组织有关利益群体,干扰、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决不能让极个别人利用律师身份教唆、指使当事人串供、伪造证据,干扰正常司法活动。

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律师却打着“维权”的旗号,行破坏法治之实,煽风点火、扰序滋事,通过旁门左道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某些敏感案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通过策划炒作敏感案事件,扩大知名度,借机敛财,扬名获利,完全置律师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于不顾。遇有敏感案事件,他们在庭内闹庭、网上炒作,并幕后指使挑头滋事骨干组织访民在庭外、网下声援滋事,内外呼应,相互借力,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使得一些案件真相被蒙蔽,民众被混淆视听。他们把普通事件炒作成热点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政治事件,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和网民跟进,煽动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律师要回归法律服务的正道,而不是沉迷于网上炒作、庭外滋事等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律师应站在捍卫法治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法治的对立面;律师应当做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楷模,而不是沦落为兴风作浪破坏法治的“推手”。律师必须具备应有的职业操守和法治精神,越是法律工作者,越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越是重大敏感案件,越要彰显法律工作者应有的法律操守和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角色,律师的执业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和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必须始终恪守法治的原则,始终怀有对法治的敬畏之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律师不仅自身不得违法违规执业,还应积极发挥尊法守法的表率作用,主动教育和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任何维权行为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依法进行,任何律师都没有违法执业的特权。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律师队伍主流是好的,以维权之名行违法之实的律师只是极少数。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强化思想教育,强化执业监管,引导律师依法、规范、诚信执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明确不能触碰、不能逾越执业底线。要教育引导广大律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正确职业道德,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执业、诚信执业、规范执业,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的高素质律师队伍。同时,要彰显律师行业的正能量和律师队伍的新形象,让以维权之名行违法之实的律师无处遁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所谓“维权”的名义破坏法治的律师,终将受到法律的惩处。极少数“维权律师”的行为也严重败坏了律师群体的形象,扰乱了法律服务秩序,应当坚决清理出法律服务队伍。

任何维权都无权逾越法治的底线,任何律师都没有违法执业的特权。期望周世锋案的宣判警钟长鸣,为广大律师群体敲响依法执业依法维权的警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