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0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时评 >> 正文
新华社评论员:转变作风,贯彻“三严三实”新要求
——“增强发展信心、做好经济工作”之三
时间:2015-08-05 09:49:35        来源:新华网

事以做成,业靠人兴。不管什么工作,都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来完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三期叠加”、“两难”增多的挑战,是一筹莫展、消极无为还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工作的成效甚至成败。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作风,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精准分析和深入判断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特征和各方面影响,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扎扎实实把事情办好。这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破解难题、应对挑战,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求真务实的劲头、拓展实在管用的思路,就能巩固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更高目标。

经济发展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工作是执政兴国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实打实的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功。没有“严”的要求、缺乏“实”的劲头,想干好经济工作是不可能的。新常态下,新旧动力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刻,旧动力日趋减弱,新动力尚未完全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增长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只有认清发展大势、把握规律走势、振奋工作状态、拿出有效对策,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实干中破解前进中的诸多难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推动经济发展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啃硬骨头、涉险滩,一靠信心二靠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要紧紧围绕“三严三实”这个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来转作风、强本领,解开发展难题、攻克发展难关,用又“严”又“实”的作风保障改革力度不减、进度不慢、措施落地。

作风是一种工作状态,体现了形象,也代表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没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谋划不实、做事漂浮,干工作大而化之、浮皮潦草,抓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见难题绕道走、有矛盾躲着行,或为官不为、或为官乱为,搞“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选择性落实,只会贻误改革时机、迟滞改革进展,导致改革决策部署遭遇“中梗阻”、难以落地。坚决纠正工作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三严三实”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干,就能激活一池春水,打开工作局面。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既面临真抓实干、积极作为的新要求,也面临怎么干、如何为的新考验。从以审批权为核心的事前管理旧模式,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为重点的新模式;从简单依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释放扩大内需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从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长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等诸多方面,经济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宏观调控方式和微观监管服务模式也有很多创新,对转变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体看,过去抓经济工作的老思路、老模式、老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越需要以“严”的要求校正干部为人做事的基准,以“实”的标准打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在实践中闯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实实在在抓改革、抓落实、谋发展、谋创新中体现勇担当、善作为的良好状态,才能当好改革促进派,成为改革实干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成就伟大事业,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和实干。我们已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历史阶段。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不折不扣让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提高改革含金量、增加人民获得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就一定能继续书写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新传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