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5-05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时评 >> 正文
你若拒收,谁还敢送?
时间:2014-05-22 16:43:39    作者:胡泰武    来源: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段据称是山东烟台团市委书记收受红包的视频,过去几天在网上传得火热。耐人寻味的是,视频中送红包的女子还“送错了红包”,找当事人调换了一次,从而引发网友的各种猜测。烟台市纪委曾于上个月通报此事,证实视频中收受他人购物卡者为该市团委书记王东锴,称已对王停职调查。而纪委的最新通报则显示,已对王立案调查。(5月16日《南方都市报》)

“送礼,偷拍,送错了红包,还去调换?”对于围观视频的网友而言,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欢乐”的事情了。且不论拍摄者的用意,单从收红包这件事来讲,的确存在。用官方原话,“事情影响非常恶劣”。

虽然潜规则屡见不鲜,但这段既可笑又荒谬的送红包视频里,面对这位书记对红包的淡定态度,以及送礼女子的胆量,的确让人很“钦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自然就不会有白收白送的红包,或为工程回扣、承揽工程,或为药品提成、个人升迁等,送礼者意图非常明确,但送礼的理由却都显得“温情脉脉”,很难当面拒绝,因为碍于面子,也会让送红礼的人尴尬,这是为人处世的难处,也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反腐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红包的危害不言而喻。然而,收受红包这样的潜规则已经引起社会和群众的强烈反感和极大愤慨,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比其他动物高级,这高级体现在具有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不收红包,应当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假如底线一再被突破,红线一再被逾越,收礼者被“潜”,而送礼者也丢失了自己。虽然送礼的目的达到了,但却逾越了法律红线或道德底线,必将受到应有的惩处。“莫小看红包礼金,我就是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中打湿了全身,最后变成了落汤鸡。”这是一位被查处后的领导干部说出的发人深省的忏悔。红包如细雨,虽然润物无声,但却能让你“湿身”。要知道,贪腐的背后除了利益链条,还有法律法规的严惩。

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只有每个人守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管好自己的手和脑,切实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潜规则才会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否则,潜规则很难销声匿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