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5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法官 >> 正文
脚步不停 坚守不止
——记北京铁路运输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于春华
时间:2015-07-07 15:07:23    作者:陈思怡    来源:人民法院报

17.jpg

2014年6月8日,天空中已没有了夕阳的踪影,只剩下一片落日的余晖,办公楼的走廊已是一片安宁,只有半掩着门的那间办公室还依稀有人在说话。

“于姐,这都快8点了,托管班都放了吧,您不去接女儿行吗?”

“没事,我经常最后去接她的,她都习惯了。来,咱们先把这些工作做完。”

出生于1972年的于春华今年已经43岁了,但她的女儿却只有11岁。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于春华为女儿选择在家附近的小学就读,并且安排了放学后的托管班。每天结束工作后再去托管班把女儿接回家,大部分时间,于春华都是最后一个接女儿的家长,而她的女儿也习惯了等待。

“明天的开庭材料都弄好了吧”,“当事人都通知好了吗”,“当事人可能会早到,咱们也都早去一会儿,不要让他们等久了”……结束工作,晚上回到家后,于春华的助理韩武像往常一样接到了于法官叮咛的电话。“您就放心吧,回家就不要想着工作上的事情了。”韩武忍不住说。于春华只是笑笑,这么多年来,在审判前,她的心没有一次可以放下。晚上,在照顾女儿入睡后,她习惯性地拿出了放在双肩包内的次日的判决,躺在床上,一字一字地细细阅读,进行最后的检查,就像过去一样。

“知心”法官

在于春华审理过的案件中,有这样一起事故。王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乘火车出行,在火车站进行安检时,孩子的手不慎卡入了传送带与滚轮之间,虽经救援,但却对孩子的手造成了终身的伤害,而且,随着成长,还要进行多次手术。王女士将铁路方诉至了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接到案子,于春华没有着急开庭,而是先约了孩子的妈妈面谈。“孩子的手好点了吗?”于春华在见到当事人时问道,“医院怎么说,治得怎么样了?”

王女士一时有些愣住了,在来法院的路上打好的一肚子草稿都没派上用场。“嗯,好些了,就是以后长大了还得做手术。”想到儿子,王女士红了眼眶。“好些了就好,以后要给孩子好好看,你坚强些,孩子还都要靠你。”“大姐,你不知道,我这心里头苦啊……”面对像“知心姐姐”一样的于春华,王女士忍不住倾诉出自儿子受伤以来的痛苦。

3岁多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创伤旁观者看着都心痛更何况是孩子的母亲,王女士经常会在睡梦中听到儿子痛哭着喊妈妈,惊醒后看到儿子安睡着的可爱的面庞才放下心来,可当目光触及儿子被包扎起的小手,她心中又是一揪。自儿子受伤后,王女士心中一直很内疚当时没能看顾好儿子,在工作与照顾受伤的儿子的同时,还要跑起诉,而丈夫对她没能照顾好儿子的责怪更是在精神上压垮了她。在得知法官要约谈时,她内心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铁路法院肯定偏袒铁路。但在与于春华见面后,她感受到了于春华对当事人的关心,面对同为母亲的于春华,在事故发生后,她第一次将自己所有的苦闷倾诉出来。

“于法官像知心姐姐一样倾听我的酸楚,更像心理医生一样扫去我的忧伤。”在案件审结后,王女士专程给于春华送来了感谢信。

在于春华看来,法院通常是老百姓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老百姓来到法院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通过其他渠道解决问题未果,而带着气儿来的,有时候法官的几句安慰和耐心倾听,便可以让当事人消除很多对立的情绪,这样就能为顺利审理案件开个好头。

于春华常说:“我们法官要敢于走出去,我们所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一条条冷冰冰的法条,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当事人背后的故事,把当事人的事确实当作自己亲朋好友的事一样去解决。”

“照片有时候可能是主观的,拍摄方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和角度进行拍摄,去现场才有更直观的感受。”身为铁路法院法官,于春华和同事们经常奔波在铁路线上,去往一个个案发现场,而看现场不仅有利于法官更加公正地审判案件,有时候也会发现很多法庭之外的问题。

2012年,在审理张家口宣化区羊坊路口小学一个小学生上学横穿铁路与火车相撞的案件中,于春华发现,虽然事故发生的这段铁路建有地下通道,但从地下通道穿行的话需要20多分钟,而横穿铁路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该段铁路的地下通道几乎是被闲置的,大部分的学生和行人都是直接横穿铁路。“这个案子判了,还有很多孩子处于危险之中,问题不能不解决呀。”于春华忧心道。

2012年3月1日,于春华和同事们再次走在了他们查案时走了无数遍的路上,这次,他们是为了给小学生讲课而来。

于春华系着红领巾,走上讲台,向孩子们讲解一个个案例,告诉孩子们注意铁路安全的重要性。下了讲台,孩子们看着刚刚讲台上庄严、严肃的于法官还有些敬畏,并不敢靠近。这时,她从放在一旁的双肩包中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铅笔、橡皮等小奖品,孩子们的眼神一下子有点儿激动。“谁可以背出刚刚法官总结的‘八个不要’呀?可以背出来的有小奖品哦!”孩子们一下子簇拥了上来,高高举起双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很多已经一边举手一边激动地高喊着“八个不要”了。

3月的河北,还飘着雪花,在小学有些破旧的操场上,孩子们簇拥着于春华,有些冻得发红的小手一个一个地与她击掌为誓,“我再也不横穿铁路了”。坐在车上的于春华回想起离开小学前的那一幕便觉得回程的路途没有那么遥远了。

“不毕业”的学生

初中毕业后的于春华和班里大部分学习好的同学一样选择了考取中专,因为受到都是人民教师的父母的影响,她报考了师范中专。1993年,毕业后当了两年老师的于春华得到了一个可以到铁路法院工作的机会,“当时觉得戴大檐帽、穿制服、配肩章特别的神气,几乎没有犹豫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当时,21岁的于春华可以说对法律还没有任何深入的了解。“中专毕业现在还行,过几年就会落伍了,要学习啊。”于春华现在还对老庭长时常叮嘱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当时铁路法院的案件也少,工作量比较少,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再加上老庭长不时地督促,在刚进入法院工作的几年里,于春华的办公桌上少了几分年轻女孩的青春活力,多了几分书香之气,她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放着与法律相关的学习书籍。

于春华先是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中国公安大学专科进行法律的学习,在完成了专科的学习后,学习已经成为了于春华的习惯,后来她又相继从公安大学本科、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学成毕业。

1997年,于春华被调到民事审判庭担任书记员,正式走上了民事审判的第一线。在担任书记员期间,随着接触的案件越来越多和老法官的指导、帮助,于春华在民事审判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正当符合年限提助审之时,新规定下发,要求书记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才可以被任命为助审。快30岁的于春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征程,与新调入法院的大学生们一同备战第一次全国统一司法考试。

2001年的冬天,对于春华来说印象最深的便是从中国政法大学回家的路上。当时,她每天下班之后,都会去政法大学附近的司考培训班上课,下课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路上的行人也寥寥无几。在回家的路上,她有时会想想刚学习的知识;有时会想想今天接触的案件;有时会想想家人朋友;有时也会想想自己的烦心事……这条路承载了她的压力、她的付出,也承载着她的未来。有一天下课后走出教室,深冬的北京已经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地面和房屋也已经覆盖上了厚厚的积雪,看着车辆几乎无法移动的马路,于春华只能咬咬牙向家中走去。寒风夹杂着飞雪迎面而来,于春华低着头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前。越来越低的气温和越走越深的积雪像是把于春华的心也一点一点地拉低了,她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学习呢,为什么还要坚持呢,轻松一点不好吗?

第二天,来到单位的于春华在庭审结束后,又拿起了司考复习的资料。“前一天有再多的艰辛、再想放弃的想法,当我走上工作岗位时都没有了,我真正地感受到我的工作需要我去学习,也只是坚持下去我才可以胜任工作。”

2002年,于春华顺利通过了全国第一次统一司法考试,次年被任命为助审员,开启了她的民事法官生涯。

2013年,这一年,于春华担任民事法官已经整整10年了;这一年,北京铁路法院迎来了重大转型。从2013年12月21日起,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开始受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内发生的运输合同纠纷、保险纠纷民事一审案件。

在接到这一通知时,于春华的内心是复杂的。她一方面为铁路法院未来的案子要多起来了而高兴,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受案之后,结案率会很低,铁路法院会受到当事人的质疑,但于春华一直坚信她和同事们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刚接到通知的那几周,于春华一到下班或周末就带着助理往西单图书大厦、人民法院出版社等地方去,看到和保险相关的书籍就要拿起来看看。在为全庭人员选购好书籍后,她又带领民庭干警到丰台、东城、西城法院与有审判经验的法官交流,并向他们请教审判经验和技巧。同时还邀请优秀法官和行业专家来院授课,对有关保险纠纷的热点问题和争议问题进行讲解。为了避免同案不同判的问题,于春华和同事们搜集了四个城区的保险纠纷案例,并在全庭组织干警进行学习。

于春华每天像小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上下班,不同的是她的包要沉重很多,里面装着保险书籍、案例或是待改的判决书。她说:“我已经40多岁了,真的不能和年轻的时候比,记忆力差了很多,学习的效率也差了很多,我只有靠时间来堆了。”

在全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春华和同事们终于赢得了这一年,全庭结案率高达93%。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完成全年工作的那一天,于春华通过微信留言:“今天,终于结束了2014年的加班,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高不可攀’的工作指标,好样的,可爱的兄弟姐妹们,2015年加油”!

从一个人学习到带领一群人学习,于春华始终在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前行,再多的困难也不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

接力不止

“我的父母是最基层的党员,他们都是老师,我觉得我受到了家庭很大的熏陶。”在谈到自己的童年时,于春华回忆道,父母其实很少照顾自己,他们更多的精力都在班里的学生身上,从记事起就是这样,所以自己也从不会抱怨什么。

“妈妈,中午学校的饭不好吃,晚上托管班的饭也不好吃,我都吃不好。”晚上,女儿悦悦在于春华身边撒娇道,听到这里于春华的心里有些心酸,却只能怜爱地摸摸女儿的头。“妈妈,你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比对我还好?”“悦悦,妈妈很爱你的,但是你看妈妈去讲课的学校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妈妈分给他们一点爱好不好?”悦悦在于春华的怀里乖巧地点点头:“好的,我都知道的,我记得姥姥的故事。”

女儿会在于春华面前撒娇,却从未因为于春华加班晚接她下托管班而闹过脾气。她在作文中也写到过“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虽然她很忙,但她是一位优秀的法官,我为我妈妈而骄傲”。

这也许就是一种家庭的传承,孩子的理解和家庭的支持让于春华在工作上可以随心所欲地施展身手。

现为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的孙磊,在收案数和结案数上都是仅次于于春华的第二名,在谈到于春华时,他激动地说:“真的是士为知己者死。”孙磊是2009年到民庭工作的,于春华是他提助理审判员时的指导老师。在跟着于春华办案的过程中,他发现于春华很愿意给年轻人机会,遇到案子会主动与年轻人交流想法,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也会让年轻人试着写判决书。到现在他还记得,当时于春华最常跟他讲的一句话就是:“等你当师傅了,谁替你兜着呀。”

“于姐带的年轻人很多,我们院的很多干警都是于姐担任的启蒙老师。”于春华自己刚进法院工作的时候,受老法官的影响很深,在老法官的教诲和督促下一步步地学习才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法官,而老法官的质朴、勤俭更是感染了于春华,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才能成长为一位朴实诚恳的好法官。在开始带年轻人之后,于春华总是想着能将自己从老法官身上学到的所有知识以及自己这些年来感悟到的东西都传承下去。

于春华对待年轻人是十分宽容的,她非常理解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心理落差,她愿意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想问题,也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磊在成为法官后更加的感谢于春华,因为在她的带领下,他已经掌握了法官办案的方法和技巧。刚成为法官时,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就案办案嘛,没什么好怕的。”现在孙磊也开始在年轻人面前担当起老师的角色了,他希望把于春华对他们的指导和影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向新一批的干警们传承下去。“这样整个民庭的氛围都是良好的,也只有审书配合好,案子才能办好。”孙磊说道。

于春华常说自己只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坚持、在坚守,接受了老同志传承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办案的方法技巧,才可以一步步从法律的初学者到书记员,再到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法官。对于年轻人,她希望不仅可以将法的精神、人的情怀、工作的经验传承下去,更希望年轻人可以学会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希望他们可以一直坚守下去。

于春华说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有想过一定要当法官,她当了法官之后也没有想过一定要当先进,现在的她也没有想过一定要获得多少荣誉。“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办好每一个案子、对得起每一个当事人、把民庭日常的工作做好,这才是于春华心中的头等大事。

一案一世界,一诉一乾坤。

22年来,不变的是于春华始终一步一脚印的坚守。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朱玲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