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9-18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法院传真 >> 正文
为了公平正义,我们砥砺前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工作回顾
时间:2015-01-20 10:00:53    作者:李文广    来源:人民法院报

新设环境资源审判庭,开通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执行指挥系统,组建巡回法庭,推动知识产权法院揭牌、跨行政区划法院亮相……

回望2014年,一个个首次,一处处亮点,勾画出过去一年里,在法治中国高歌猛进的征途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大道上,最高人民法院以其沉稳坚定的步伐,砥砺前行的印迹。

■推进司法改革——

优化司法职权 确保司法公正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余音未了,四中全会又劲风吹来。党中央推进司法改革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决心之坚、信心之强前所未有。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以积极承担分工安排为引领,迅速行动,大胆探索,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司法改革。

凭借中央强力推进司法改革的东风,这一年,司法改革可谓乘风破浪,形势喜人——

为适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形势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7月3日宣布新设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这是司法对人民群众要求惩治环境违法行为呼声的积极回应。

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针对8大领域,提出45项重要改革措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后,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公布《知识产权法院法官选任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此后广州、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相继成立。知识产权法院,被寄予了为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经验的厚望。

12月28日,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揭牌。随后,全国第二家跨行政区划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成立。成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去除法院的地方化色彩,净化司法环境,确保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司法,确保司法权的统一性、完整性。

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和第二巡回法庭庭长任免名单。次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披露,两个巡回法庭分别设在广东省深圳市和辽宁省沈阳市,均将于2015年年初受理、审理案件。

……

这一年,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举措频频,亮点多多,蹄疾而步稳。每一项举措的出台都经过了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制订方案,重大改革都本着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再推广的思路。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最高人民法院奋力前行、勇于担当,为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司法改革的成果,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制定司法解释——

统一裁判尺度 明确法律适用

“‘知假买假’仍可索赔”,“‘霸王条款’一律无效”,“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014年1月中下旬,上述鲜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观点的大标题集中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版面显著位置。

原来,最高人民法院1月9日公开向社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3月15日起施行。“不给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和假冒伪劣药品的人以可乘之机”,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如是表示。

这部剑指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司法解释,只是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制定出台的诸多司法解释中的一个。

司法解释是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职权,是适用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立法的修改和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促进严格、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作用明显。

针对社会关注的减刑、假释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明确规定减刑、假释案件一律在立案后5日内依法向社会公示,裁定书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有学者指出,该《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由过去的那种执行机关报请、法院审批行政化的审批模式正式变成了按照案件特点进行审理的一种审判程序”。

针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网络推手推波助澜、个人信息难以保护的状况,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旨在严格按照侵权责任法的精神,为民事主体权益保护提供充分的司法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生产、销售假劣药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情节的认定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

 ……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密集出台司法解释近20部,详细指导审判工作中的具体适用法律问题,强力应对和调节社会生活中矛盾纠纷,有效地统一了全国法院的裁判尺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警的办案质量。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等方面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工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公布典型案例——

监督指导审判 提高办案质量

盘点2014年最为公众关注的案件,“腾讯诉奇虎案”、“周军辉、秦星案”、“聂树斌案”肯定排名靠前。这3件大案,最高人民法院都起了决定性作用,或断然“落槌”,或积极“导航”。

“腾讯诉奇虎案”的判决,最高人民法院澄清并确立了互联网市场竞争规则。“周军辉、秦星案”不核准死刑裁定,以及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聂树斌案”决定,最高人民法院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和岁月流逝带来的现实困难,发出了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强烈信号。

其实,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这几年每年审理的案子都在万件以上,无不事关重大。有学者评价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就是要让“纸上的法律成为生活中的活法”,“把生活中的事件变为法律上的案例”,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除了直接审理大量争议激烈、影响广泛的大案要案,为了更加有效地监督指导各级法院执法办案,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在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司法案例中,最高人民法院及时选择对司法审判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正式发布,2014年发布了4批共计22个指导性案例,对于统一裁判标准,实现同案同判,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发布指导性案例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于2014年4月底推出了人民法院案例月度发布制度,先后发布了涉及毒品犯罪、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未成年人审判、环境保护行政案件等多方面审判工作的典型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共计发布典型案例200余个。发布这些案例,一方面彰显了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推进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向社会大众传递司法信息,形成全民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强化执行工作——

注重网络查控 强化信用惩戒

“执行难”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当事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查封扣押财产难动”,则是“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继续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创新措施,全力推进执行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破解执行困局,闯出了一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路。

3月31日,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签署《“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

 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10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签订执行信息合作备忘录,鼓励各级法院和银行各分支机构推进网络查控机制建设,使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共同实施信用惩戒。

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为期一年的“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作动员部署。

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公开发布《关于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

 ……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微信到大中城市广场商厦的液晶显示屏,失信被执行人不断被曝光。

一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领域捷报频传:“网络查控,足不出户查遍全国”,“信用惩戒,让‘老赖’寸步难行”,长短结合,重拳出击,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为最终彻底解决“执行难”打下坚实的制度规范和社会基础。

 据统计,截至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失信被执行人77万余人,其中自然人66.6万余人,法人及其他组织10万余个,限制购买飞机票近90万人次,限制购买列车软卧票近5万人次。

同时,一些“老赖”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遇阻,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被叫停。据不完全统计,有20%左右被列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债务。

更加令全国法院振奋的是,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办公室正式挂牌,执行指挥系统开通。至此,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从此有了坚实的科技和制度保障,全国四级法院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捷的执行指挥体系正在迅速形成。

1-1/2 记录1/2 页首页<12>尾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