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6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散文 >> 正文
《法官日记》背后的法官
时间:2018-07-16 16:45:22    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劳东燕    来源:中国审判网

见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官日记》一书时,我感觉有些意外。细想之下,一切似乎又在意料之中。作者是我大学本科时的同班同学。大学期间,我与他交往比较多,知道平时他话虽不多,但挺爱思考,且很有些传统中原人的文化底蕴。大学毕业之后,只知道他在河南的一个基层法院当法官,这期间与他偶尔有过电话联系,但一直没有机会碰面。两年之前,借着毕业二十周年在上海举行的同学聚会,我与他见了一次,但未及深聊,也没机会问他毕业后的这二十年是如何度过的。读完《法官日记》,我对他毕业后的经历多了一分了解,顿时感觉我所熟悉的那个人跃然纸上。文如其人,他还是那个内敛而执着的人;同时,当了二十余年的法官之后,还多了一分让人亲近的练达与通透。

《法官日记》一书以日记体的方式,记载了作者从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作为法官,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彼时的所思所想。从1996年毕业至今,作者一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基层派出法庭任职,这期间做过各个职位的工作,从书记员做到庭长。尽管书中只是截取了其中三年的时间片断,但基本上可以将之看作作为法官的作者,其二十余年职业经历的一个剪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层法庭法官的喜怒哀乐,以及他透过案件的处理所表露的对世态人情的体悟。

透过本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当前司法实务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案多人少、缠讼闹访、司法干预、群体纠纷、送达难、法官的职业尊严等,以及实施员额制之后,随着法官在案件裁判上自主权的扩大,给个体法官带来的冲击与相应的权力制约问题。其间诸多的问题,尚有待相关方面作进一步的体制性改革。另一方面,从书中对众多涉及婚姻、子女抚养、老人赡养、借贷等各类诉讼案件的描述中,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大舞台上他人的人生,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纷乱万象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的自私、狭隘等弱点让人不胜唏嘘。

尽管是以日记体的方式记述,且绝大部分内容与自己所处理的案件有关,但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基本上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记实方式。偶尔有评论,也是以一种相当克制的态度进行,点到为止,并不肆意挥洒自己的情绪。这给人的印象是,文学的多愁善感始终被圈定在法律的理性光环之中。显然,这与作者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毕竟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人到中年,有了岁月的沉淀,对周遭的世态人情,自然会多一分洞悉之后的冷静与宽容。在更大程度上,这种克制应当与作者作为法官的职业经历有关。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我不是真的作家,但却是真的法官。”我想,正是作为法官的职业经历,让一个当年的文艺青年,以眼下这种理性而克制的态度,观察与叙述自己所在的行业与身处其中所体历的人生。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名基层法官,经历长久的世道冷暖,并未成为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专家,而仍保留一分文学的温情。这一点殊为难得。法官是一个技术导向的职业,再加上经常遭遇与见识的是人性与社会中偏于阴暗的一面,浸淫日久,便难免沾上些职业性的冷漠与倦怠之气,内心渐渐变得僵冷,甚至最终成为没有温度的人。我自己便曾遭遇过这样的职业危机。我想,应该是对文学的业余爱好,让作为法官的作者,在对职业有所坚守的同时,也保持了内心的温度,成为一名善良的、有温度的法律人。

我一直认为,文学具有温润人心的作用与效果,一个内心爱好文学的人必定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尽管没有从事与文学相关的职业,但我对文学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尊重。我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平素除了法学领域的书籍,也不时地阅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总的来说,这类书籍都是偏冷的,它们或许有助于我增长见识与加强思想的深度,却难以让我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的人。为了防止专业化对我个人生活世界的吞噬,这些年来,我会有意识地在茶余饭后看一些文学作品,以保持与专业化之间的适当平衡。很多人想必都不愿意因为走向专业化,而不得不直面日渐贫瘠的人生。如果专业化的获得是以牺牲心灵的丰富与人生的多彩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一些。至少于我而言,是不愿承受的。

成为一名善良的、有温度的法律人,不意味着没有原则,一味地“乡愿”。法律人的善良应当是有底线的,甚至是有牙齿的。正如书中所言:“善良的人品是民事法官最硬的底牌和护身符,万恶从善而化,但善亦不是一味地软弱与退让,它决不能退过法律的底线。”善良不应当是老实可欺或者妥协退让。这种意义上的善良,恰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它所起到的是“为虎傅翼”的效果,让本来就有些污浊的世界变得更加地不堪。所以,很多时候,面对恶行与缺乏诚信的狡诈,严惩才是真正的善良。我以为,本书之可读,缘由之一便在于,作者在洞悉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后,还能保有法律人应有的温情与善良。

此外,让我感受颇深的是,眼前这位作为法官的作者,相比于大学时代我所熟知的那位同学,在不变之中也有着可喜的为我所欣赏的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因为节奏太快,竞争激烈,我们经常没有耐心,缺乏起码的从容,在与他人的比拼中渐渐丧失自我。一方面,我们焦虑不安,对现实牢骚满腹;另一方面,又不愿沉浸下去,做真正的投入,对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书中呈现的作者则并非如此。经过二十余年的职业浸染,他不仅心态平和,而且拥有一分难得的从容。正如作者所言:“也许自己在知识、学历、事业方面都不会再有大的成就,但琐碎的日子却真而实在,具体的工作忙碌而有意义,幸福是一种感觉,感觉没有对错,从这个角度讲,不羡慕任何地方,不攀比任何人,只想过好自己的每一天;重复,却在进步;琐碎,却有意义;渺小,却是接地气的自己!”的确,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如果能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即便是再琐碎的人生,相信也自有它无可替代的意义。

这便是郭彦明,我的大学同学,《法官日记》的作者,一名从容而自然的基层坚守者。


2018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