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报告 文 | 本刊记者 宫雪 “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正义的审判”“决不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筑起‘隔离墙’”“着力营造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话语,深深印刻在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坎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司法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让法治之光照亮新时代、点燃新征程。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审议、讨论报告时,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为5年来我国法院工作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重大进展“点赞”,同时对人民法院下一步工作寄予厚望,积极建言献策。 旗帜鲜明有高度 “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高举旗帜、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好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袁家军认为,报告全面落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彰显了正确政治方向、人民至上立场、改革精神、阳光司法、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大情怀,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法治中国的光明前途。 在审议报告过程中,浙江代表团一致表示,报告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服务大局有作为、深化改革提效能、司法为民促公平的好报告。 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提高审判质量效率、队伍素质能力和司法公信力,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从“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到“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到“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法院队伍”……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全面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代表委员们深切感受到了报告的政治高度。 翻开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的最直观感受是“翔实”。 “报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印证了5年来人民法院工作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重大进展。报告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既坚持了高标准,又符合实际,为进一步做好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李占国代表说。 2018年1月,李占国当选为浙江高院院长。“尽管我来到法院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感受很深。”李占国坦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有目共睹,为全国法院树立了榜样,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司法公信有深度 “报告集中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充分体现了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大大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室负责人王凤巧说。 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加强审判监督,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并依法予以国家赔偿。 “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纠正错案推动法治进步。”报告深度阐释了坚决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意义,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才华表示,纠正冤假错案让人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勇于担当、有错必纠的决心,强化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心。才华代表建议,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司法机关应在实践中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原则,从根本上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人权不能仅仅停留在纠错层面。5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起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堤坝”:深刻汲取教训,出台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原则;落实公开审判、法庭辩论等诉讼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该严则严、当宽则宽;联合司法部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开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出台加强司法救助意见等。这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人权司法保障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报告在介绍人民法院5年工作和提出2018年工作建议时,处处体现了一个“深”字。 报告提出,2018年,人民法院要扩大庭审直播、文书上网、审判流程及各类司法信息公开范围,全面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信息化、人工智能与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完善智能审判支持、庭审语音识别、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等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建设世界一流的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深度运用审判信息,促进社会治理;将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优越性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 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国一直高度关注庭审直播。“庭审直播让审判更加透明,公平正义更加透亮,社会监督更有深度和广度,消除了社会对司法裁判的误解,让庭审活动成为普法课堂,增强了群众的法治信仰。”李振国代表说。 司法公开的重大进展,令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印象深刻:“主动公开司法信息,让司法公正看得见、能评价、受监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了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有助于形成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说,“从立案、审判到执行,法院工作重要流程节点实现了信息化、可视化、公开化,盖在法院头上的那层神秘‘面纱’被揭开,群众共享阳光司法。”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钟晓渝表示,最高人民法院为深化司法公开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力度空前。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过程都实现公开,通过司法公开促进了司法公正。 司法为民有温度 “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努力方便群众诉讼”……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让“刚性”的法律散发出暖心的“温度”,充分彰显了司法为民的理念。 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发展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对此,许多代表深有同感。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认为,报告回应了社会关切,回答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代表委员能够充分了解人民法院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 “看到报告中提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我首先想到了婚姻家庭案件中的孩子们。”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说,“如今,法院系统正在探索建设家事法庭,从就事论事逐渐转变到修复家庭关系、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上来,成效显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5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等14个单位建立家事审判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山西、江苏、贵州、新疆等地的118个法院开展家事审判方式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家事案件冷静期、心理测评干预等制度。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在农村工作了近5年时间,直观地感受到了基层法院的发展变化。“来北京开会前,我专门走访了定远县人民法院炉桥人民法庭,看到基层人民法庭的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王萌萌代表说,“法庭设有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站,让司法更加便利群众、公开公正。”王萌萌代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村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法治保障。 作为司法便民利民的典型举措,内蒙古法院的“车载法庭”被写入了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表示,“一台车就是一个法庭,车子开到哪里,案子就审到哪里,法律服务就送到哪里”的工作方法,在农村实现了民事案件的快立、快审、快结,对减轻涉案人员的经济负担和在当地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地方经验多”之外,“案件多”也是此次报告的一大亮点,是代表们审议时多次提到的热点。 审理于欢故意伤害案,实现了法理情有机融合,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审结全国首例证券支持诉讼等案件,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审结徐玉玉被诈骗等案件,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报告提到的一系列案件,让代表委员们深刻体会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司法改革有力度 “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报告中的这句话,令很多代表委员感同身受。 “报告获得了人大代表的高度评价。”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说,“代表们不仅从报告提供的一系列数据中看到了人民法院5年来的辛勤劳动,而且从社会现实变化中切身观察到、体会到了我国司法的重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站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潮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无比坚定的改革决心和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全力推进了一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深刻时代烙印的司法体制改革。 5年来,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18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四五改革纲要”提出的65项改革举措全面推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邱水平对司法改革深有感触:“5年来,人民法院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搭建起了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框架,构建了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要牵住这个“牛鼻子”,落实员额制改革至关重要。 5年来,全国法院从211990名法官中遴选产生120138名员额法官,并积极开展法官助理、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充实审判辅助力量,实现85%以上人员向办案一线集中。 “通过员额制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员混岗、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人员职务晋升不畅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全国政协委员、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山说,“审判队伍变得更加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形成了以中青年法官为主、年龄和学历结构更加合理的精英法官队伍,让优质审判资源回归办案一线。” 人民法院从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 “立案登记制改革,意味着人民法院面向各类纠纷无差别地敞开大门,反映了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的创新和进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戴红兵表示,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一方面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另一方面也导致法院诉讼案件数量大幅增长,一线办案法官面临案多人少的巨大压力。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6个巡回法庭共审结案件1.2万件,占最高人民法院办案总数的47%。“设立巡回法庭,是深化法院组织体系改革的具体体现,让人民群众有了‘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实现了最高审判机关重心下移,有助于贴近基层一线、就近化解纠纷。”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蔡学恩说,“跨地域巡回审判,也有助于减少‘人情案’‘关系案’,更好地确保司法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