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3-29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法院传真 >> 正文
北京二中院:首创 “三师一团”模式 化解家事纠纷审判
时间:2016-09-01 20:02:06    作者:刘庭梅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

6.jpg

一起赡养案件审判结束后, 法官打伞送老人离开

7月27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创立并启动“三师一团”项目以化解家事纠纷。这一项目主要是通过在审理家事纠纷案件中借助心理咨询师、 社会工作师、 律师等专业性人员, 以及 “百姓评理团”的大众参与, 在诉讼的前、中、后期参与法院部分家事案件审理工作。据了解,此举在北京法院尚属首次。

针对家事审判的特殊性,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会议部署自2016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家左右的基层与中级人民法院, 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 明确了改革的目标: 即通过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 转变家事审判理念,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创新, 加强家事审判队伍及硬件设施建设,探索家事诉讼程序制度,开展和推动国内外法院之间家事审判经验交流与合作, 探索家事审判专业化发展,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家事纠纷案多难断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家事纠纷案件一直是法官审理中的难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家庭财产的累积增长, 家事案件的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法官断得清是非对错,但家事纠纷却很难划分当事人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家庭纠纷,虽然法律上会给予公正的判决,但当事人往往很难接受判决结果,由此导致后续信访、上诉问题繁多。

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统计显示,近3年来,全国法院每年审结的一审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均在150万件以上,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5年已超过170多万件,约占全国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以北京二中院为例,每年审理的涉及家事纠纷案件约有2000件,其中离婚类案件占30%左右,属于民事案件中数量较多的一类案件,其他诸如遗产纠纷、家暴等案件也占有一定比例。

2011年著名画家许麟庐去世,留下的遗产总价值至少高达20亿元。为了争夺遗产,许麟庐三儿子许化夷于2012年将母亲及两个哥哥告上了法庭。

由于涉案金额巨大、案情复杂、当事人不服判决等多方原因,该起案件审理时间长达4年,于2016年7月29日再审判决,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消耗。

家事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案件复杂程度增加, 给法官的审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也不利于家庭的健全关系,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师一团”助力化解家事纠纷

在最高人民法院改革推进下, 全国各地法院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 更便捷地化解家事纠纷。 在此背景下, 北京市二中院与北京悦群益众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合作, 创建 “三师一团” 项目, 旨在化解家事纠纷。

“三师一团” 具体工作主要是: 在家事案件审理之前, 由心理咨询师对可能存在闹访风险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 案件审理中, 对于事实争议较大、对法院和法官存在较大成见的案件, 引入 “百姓评理团” , 即由7-9位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社区工作者、 心理咨询师、 人民调解员、 律师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 参与庭审旁听, 并对争议事实发表评理意见, 作为法官判案参考; 案件判决后, 由心理咨询师、 社会工作师、 律师针对信访当事人的不同情况协助化解矛盾。

“对于判决中确有问题的, 由律师来引导申诉; 对于判决没有问题但确有困难的当事人, 由社会工作师来为其链接社会资源, 协助寻求社会救济; 对于案件没有问题也不存在困难的上访人, 由心理咨询师来进行心理疏导。”北京市二中院副院长王金山说。

北京二中院的这一模式, 是旨在化解家事纠纷矛盾的新举措、新尝试,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好地贴近当事人心声, 也更能够真正做到“为民解忧” 。今后百姓倘若有了家庭纠纷, 不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得到公正的判决结果,而且也可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判决结果更符合当事人的期待,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