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中院:民生司法助力首都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4-04-04 15:24:05 作者:张笑铭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各类纠纷,保护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成了首都法院系统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民生为基,积极为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司法支持,妥善审理城乡结构调整中引发的各类案件,维护土地流转和城乡拆迁中的合法利益,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构建打工子弟的保护机制,助力首都新型城镇化进程。
能动作为,维护群众财产利益 在北京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和城乡拆迁速度加快,土地流转纠纷和城乡拆迁补偿纠纷呈现多发态势,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数量近年来也居高不下。一中院的法官们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坚定保护农地流转、房产拆迁过程中各方的合法利益,依法严厉打击侵吞、挪用土地征收补偿金、房屋拆迁补偿金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在流转拆迁中的行政行为,认真研究受案范围、立案条件、审理标准、执行方式等具体法律适用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补偿标准过低、补偿不到位、行政权力滥用等突出问题,实现平稳流转、和谐拆迁。 从2009年起,北京一中院与北京市农委展开一系列合作,完成《关于农村土地承包中确权确利及土地流转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积极参与市农委关于“规范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规则”的起草工作,将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易发性问题向市农委进行反馈并提出建议。该院还和市农委签署《关于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合作协议》,合作形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评价,认为北京一中院“开展人民法院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实现农法结合,为解决涉农土地纠纷,维护农民权益做出积极探索,对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北京一中院还与辖区内基层法院建立起涉农地纠纷案件审理五项机制:一是信息通报机制,要求承办法官充分了解涉农案件所在村、乡镇的情况,与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进行沟通,及时通报相互掌握的信息;二是意见沟通机制,要求基层法院对不稳定案件在裁判前和一中院沟通情况、交换意见。一中院及时汇总各区县的审理情况,指导各区县法院统一裁判尺度;三是统筹协调机制,对各区县法院遇到的棘手涉农土地纠纷案件,特别是涉及到政策适用的纠纷案件,由一中院商请市级行政部门组织协助处理;四是维稳应对机制,对涉农土地不稳定案件,联合制定维稳工作方案,二审案件尽量到当事人所在地进行宣判,并由辖区基层法院和一中院共同维护宣判秩序和实施判后稳控措施;五是宣传教育机制,基层法院和一中院联合进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共同预防和化解农地矛盾纠纷。 2012年12月,北京一中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因拆迁裁决不予受理引发的行政二审案件。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及各区县住建委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共计130余人旁听了该案审理。庭审结束后,一中院副院长王金山与旁听人员进行座谈,从拆迁立法的精神和北京市拆迁工作大局的角度,对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提出了相应的司法建议。市住建委程建华委员表示,通过旁听庭审,市住建委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了对相关法律问题的理解,对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将大有助益。 在坚持依法审判的前提下,一中院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积极参与涉土地、拆迁执法领域的法律问题研讨和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行政机关形成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和化解的合力。一中院还多次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建设项目案件协调会,房山区良乡高教园项目拆迁、昌平区未来科技城项目拆迁、延庆县自由街项目拆迁等重大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均离不开一中院法官们的辛勤付出。
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 2013年春节前,北京一中院收到了一起涉及38位农民工的拖欠劳务费纠纷的上诉案件。为了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一中院劳动争议庭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庭审理。开庭当天,合议庭3位法官通力合作,向双方当事人讲政策,明事理,释法律,最终包工头和38位农民工当庭达成了调解协议。为了保证案款能真正落实,合议庭又主持了案款交接工作。2013年2月4日,也是农历新年前五天,农民工张某从承办法官王磊手中接过自己的血汗钱,高兴地眼睛眯成一条线:“这下我可以过好这个年啦!”而这时距离这38位农民工到一中院立案仅仅过去了18天。 针对涉及农民工欠薪案件,一中院坚持及时性原则,将调解作为审判此类案件的工作重点,不仅从法律角度将案件法律关系向当事人说清说透,更是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秩序的角度,促使多部门、多角度、全方位联动,在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局之间建立案件绿色通道,依法“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提高调撤案件及时履行比例和当庭裁判比例。在2012年收结的六百余件涉农民工权益案件中,从立案到调解执行平均结案周期在20日以内的达到70%,30日以内的达到90%。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法律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证据意识,对诉讼程序缺乏了解,又对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权利的方法存在疑虑,北京一中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注重加强诉讼指导和法律释明,给予农民工充分的举证指导,同时加大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对一些特殊案件,如劳动者为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认定而起诉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在原审证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法官积极开展法庭调查,确保劳动者不会因诉讼能力欠缺而丧失公正的待遇。此外,北京一中院还坚持进行判后答疑工作,向农民工通俗明了的解释判决的法律依据,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真正服判息诉。 为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北京一中院为农民工和相关机构搭起联系桥梁,及时与社保部门沟通,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司法建议等形式推动社会保险打破城乡差别、地区限制和身份歧视,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位农民工兄弟。
延伸服务,解决城镇化中的社会问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要么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要么成为留守儿童。其中部分孩子由于缺少足够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各种问题,他们有可能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或者发展成为侵害他人的问题少年。 据一中院审理统计,多数农民工子女犯罪往往是缺少关爱沟通而误入歧途。一中院少年庭在审理涉农民工子女犯罪案件过程中,注重治标与治本兼顾,惩罚与教育并重,以爱心构筑少年审判,注重发掘犯罪的根源,并加强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干预辅导。 “我们有知心法官啦!”60多位小学生欢呼雀跃……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一中院少年庭法官来到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为该校二年级小学生讲授了一堂活泼生动的法制课。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中院少年庭法官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精心制作了flash法制教育短片。法官们还给每位同学发送了“知心法官”小卡片,孩子们今后可以通过小卡片上的联系方式与“知心法官”沟通,无论是关于法律的疑惑还是对于生活的迷茫,一中院的“知心法官”都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每年“3·26”中小学安全教育日、“6·1”儿童节、 “12·4”法制宣传日来临之际,一中院少年庭都会组织法官到学校讲授法制课。自2009年一中院少年庭成立以来,已先后给黄庄打工子弟学校、石景山区树仁打工子弟学校等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学生讲授法制课。 一中院少年庭庭长杨跃进说:“北京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办学条件限制,缺乏相应的法制教育,一中院少年庭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普法教育,使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能接受到系统规范的法制教育,提升外来务工家庭孩子的法律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