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5-02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民陪审员 >> 正文
老马的坚守
“云岭楷模”人民陪审员马绍国二三事
时间:2014-05-19 17:33:44    作者:区鸿雁    来源: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他,是怎样一名人民陪审员?退居二线后,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非要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乡间村寨,进村入户化解家长里短……”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一路扬灰,我们一行驱车行驶在通往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的蜿蜒山路上。

 “我是一名老党员,前半生兢兢业业已过,我的工作却依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优秀人民陪审员”到“云岭楷模”、曲靖“十大新闻人物”,11月11日下午刚好2点,放好自行车,“铁杆”人民陪审员马绍国,如往常一样早早走进罗平县人民法院马街人民法庭值班室,扫地抹桌后开始翻看卷宗。        

抉择

初见老马,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神清气爽,古铜色的脸颊上挂着满满的笑意。

老马名叫马绍国,今年63岁,身体硬朗,见人总是笑呵呵的。因当过多年的当地镇人大主席,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一声“马主席”。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马绍国说自己心里热乎乎的。

2002年他从镇人大主席任上退居二线,思想上还是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在家闲了几年后,“但终究还是闲不住”。马绍国笑着说他从人大主席的岗位退下后,总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

2008年5月30日,老马听说云南省罗平县人民法院要选聘人民陪审员,立即报了名。

马绍国有不少晚辈在省外打工。他大哥的儿子在福建开砖厂,雇佣了许多老乡,得知马绍国退休后想做点事的消息,深知他威望的侄儿,极力请他去厂里帮忙,年薪数万元,工作也不累,只是些“喝喝茶都能管好的事”,但被马绍国婉言谢绝了。“根在马街。”马绍国认为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能为乡亲们再做点什么,他不舍得离开家乡这片热土。

做人民陪审员每件案子只有30元钱的案例补贴,一年到头补贴也就1500元左右。工作辛苦不说,还要经常走村串寨,不分昼夜、不分春夏秋冬地做群众工作,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较完善的法律知识。尽管马绍国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但仍毫不犹豫地做了一名人民陪审员。马绍国说:“自己是老党员了,30年前是面对着党旗宣过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老伴罗二菊听说丈夫要当人民陪审员,也鼓励他说:“让你做陪审员,是组织上瞧得着你,虽然年纪大了,但能干下去,你就去干吧!”夫妻俩清楚,其实自己家里很需要钱。

工作几十年来,马绍国家里至今仍在用20年前的简陋家具。放弃了“利诱”,马绍国在需要钱且有机会去挣大把钱的时候,把组织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放在了首位。

考验

“接过《任命书》深感荣幸的同时,也倍感责任之重。”马绍国当了陪审员,他的生活就始终以“法庭”为圆心,以“调解”为半径,不停地画着圆圈,从不圆到圆,经受住了“角色转变”的考验。

角色变了,人大主席可以通过各级领导调动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处理民间纠纷;可担任人民陪审员就不一样了,老马说当事人还常常误解他参与调解的意图,怪他 “多管闲事”、“婆婆妈妈”。

2010年2月,马街镇宜那村发生一起因占用公用通道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村民老孙等7家起诉到法庭,称被告老向用空心砖建围墙,把其场院围住,致可通行的路面仅够一人通行,严重妨碍了7家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拿到诉状,直觉告诉老马这次纠纷不能拖,否则可能酿成重大恶性事件。他建议法庭进村调解。

调解过程中,老向的家属指着老马说:“马绍国,你钱都用不完,来管这些闲事有哪样好处?”面对村民误解,心底坦荡的老马笑着回答:“工作是组织上让我来做的,你占用的通道是大家的,如果村子里每个人都像你们这样,东家占一点,西家占一点,公用通道就会越来越窄,就会越来越堵。每个人都应该替别人想想,不能只打自家的小算盘,想自家的好处!”经过近4小时的说服,向家最后接受了调解,拆掉部分围墙,将通道让出1.6宽,此案最终圆满解决。

像这样的案子很多,不易调解的案子也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多如牛毛。“作为人民陪审员,尽管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细小的纠纷,但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些琐碎小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大事件,大问题。”

“只要行得正、做得正,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说起受到的委屈和误解,马绍国这样说。

尽管年过六旬,但上任伊始,马绍国身上焕发出的工作热情便深深感染了法庭每一个人。马绍国不仅参与马街中心法庭管辖片区的案件陪审和调解,还参与诉讼送达、执行、法庭建设等日常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的“铁杆”人民陪审员。

马绍国的人民陪审事业干得热火朝天,在家人眼里,他对陪审员的工作有些“疯魔”。

2011年7月的一天傍晚,马绍国正和法庭同志在距马街镇40公里外的富乐镇巡回办案,突然接到家人电话,说儿子腹痛难忍,已经疼得昏过去了。马绍国接完电话没有声张,一直等顺利结案后,他才匆匆赶回马街。此时他儿子马晓波已经生命垂危,法庭同志见状,立刻安排警车火速将马晓波送往50多公里外的罗平县医院救治,直至次日凌晨四点才做完阑尾切除手术。

第二天一早,马绍国看儿子病情稳定,就对家人说:“庭里还有案子没有处理,可耽搁不起,晓波就交给你们照看了。”说完,他又匆匆赶回马街办案去了。

“我现在理解父亲了,不为老百姓多做点事,他睡不着。” 说起父亲,马绍国的独子晓波还是觉得父亲关心他较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马绍国虽然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小家”,提起自己风雨同舟近40年的老伴,他总是很内疚,毕竟“少是夫妻老是伴”,为此老马只要回到家总是争着做家务。

智慧

说起这5年做人陪审员参与调解的案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马绍国说实在多得记不清。翻看随身携带的一个蓝色小本子,我们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者某月某日何处发生纠纷,当事人的情况、意见等。像这样的小本,马绍国说他5年来用完了10余本。

去年7月,马街镇松毛村,当地金氏家族内部发生一起因坟地争议引发的纠纷。案子缘于该村村民晓金在家族大祖坟中围出一块空地,不允许任何一家人进入。碰巧,该村一村民死于矿难,本想葬于那块空地。但晓金就是不允许,死者家属只好将死者另择坟地掩埋,由于气愤,死者家属随后组织村民将晓金打伤,晓金为此告到法庭,并扬言:如处理不好,一定要伺机报复!

  庭审前,马绍国从村支书那里了解到:坟塘是整个金氏家族的,晓金占为己有,确实错在先。老马敏感地意识到,晓金独自占有家族坟地,这可伤了家族的“情”;但死者家属打伤晓金,却又明显违了“法”。在“情”与“法”的天平上,若能够既不能伤家族的“情”,又维护法律的尊严,就要把握好个“度”。调解时,老马动员该村德高望重的长者老金出面做工作。在家族长者及法官的见证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坟塘由金氏家族共同管理使用,晓金也获赔医疗费2600元。就这样,一起剑拔弩张的纠纷得到了彻底化解。

 “做基层人民陪审员不仅要有‘法律智慧’,更需要‘民间智慧’,常常需要我们善用‘熟悉群众、通晓民情’的优势。”采访中,马绍国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在5年多的陪审工作中,老马把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对基层社情民意了解的情况与审判工作相结合,以一名陪审员的视角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方式,并尝试“旱烟袋、水烟筒、火笼酒、拉家常、攀老表”等各种新途径化解当事人的矛盾,所参与调解成功的1100多案件中,所提意见基本上得到法庭干警的认同,也得到社会民众和案件当事人的认同,至今无一反弹。

坚守

“只要法庭和乡亲们需要,我就再干上几年人民陪审员!”在和马绍国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地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老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陪审工作中。不在乎路途的遥远、天气的变化,虽少了颐养天年的时光,也少了一些对家庭的照顾,他却感到很满足。

提起马绍国的精神,罗平法院院长陆国生毫不迟疑地说:“像马绍国这样不计报酬,以法庭为家,尽己之力参与法庭各种大事小事的精神值得每个陪审员学习,更值得每个法官学习。”

“作为一名乡村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不是坐在高高的审判台上敲法槌,而是走出法庭,走村入户,为纠纷群众找到心结,解除痛苦。”说起年轻法官,马绍国总是这样不留情、不客气。

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马绍国怀揣着对当地百姓的浓浓感情、带着对人民负责的坚定态度,和法庭的年轻法官们一道巡回奔波于辖区各个乡村,他们定期进村入户立案、开庭、调解、执行,既方便了老百姓诉讼,又把党的政策、法治思想送到了千家万户。说起马绍国和他的法庭工作,马街镇党委书记劳学明语气十分坚定。

马街中心法庭辖马街镇、富乐镇、老厂乡“两镇一乡”,辖区面积700平方公里,有38个村民委员会,辖区人口15万人,是汉、彝、回、布依族等多民族杂居的乡镇,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和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给办案带来不少难题。有了马绍国这样深谙民风习俗的“本地通”,法庭的同事们受益匪浅。近几年,法庭工作蒸蒸日上,先后探索开展了委托司法所、人民调解员代收诉状、代发传票等便民服务;建立了“民事速裁”、“调诉结合”、“庭前预备”审判机制;积极推行了“3不传”、“4挂钩”、“5就地”的“345”工作机制:即农忙时节一般不传当事人,交通不便的地方的当事人一般不传,老、弱、病当事人一般不传;办案与案件性质挂钩、与案件情况挂钩、与案件所在区域挂钩、与诉讼成本挂钩;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判决、就地执行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担任人民陪审员以来,马绍国参与办理案件1320件,其中调解撤诉高达1100多件。参审案件无错案,无上诉案件,服判息诉率为100%。曾先后被评为罗平县、曲靖市优秀人民陪审员,连续4年被当地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2年2月3日,马绍国还获得了一份来自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特别奖励——“铁杆陪审员”的称号。

这一串串数字和光环的背后,不仅仅是马绍国无论严寒酷暑,巡回奔波于辖区各村寨办案累积下的硕果,也是对这片浸透着自己心血与汗水的热土上众乡亲的一片深厚感情,更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时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铮铮誓言。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案件当事人为化名)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王旭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