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7
星期六

《中国审判》2018.02(上) 192 出版日期:2018-01-2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新时代以新的姿态创造新的业绩

| 高人民法院政治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新论断、新特点、新目标层出不穷。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集于一身。外界说,“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创造性,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政策、新的战略。”党的十九大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和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迸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我想,这就是一个成立迄今96年的世界第一大党,为何总是勇立潮头、赶上新时代的重要原因。结合近期学习、研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值得深入探究。

一、进入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现在,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难题”“大事”的解决,表明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与本世纪头十年乃至“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大的区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五年来,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意义;用“五个时代”,从伟大事业、发展目标、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贡献五个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贡献;以“基本国情”“国际地位”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提醒全党在充满信心的同时,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古人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96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人数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如今拥有89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知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就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最新重大成果得之不易,面对新时代的使命召唤,每个党员都要系统学、实际学,努力学出一份忠诚,学出一份担当,学出自信和能力。

加强党的领导,最根本就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十八大以来,从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领导,到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领域改革发展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推进。“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树立“四个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到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反腐倡廉激浊扬清,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见面会上表示,要让中国重新变得强大,解决人民的不满,根除腐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五年来,全党陆续开展反“四风”、转作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政治生活气象不断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群关系显著改善,提高共产党人觉悟、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关键是在探索出一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使我们党经历了一次艰苦且有价值的革命性锻造。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强劲。经济保持年均7. 2%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

党的十九大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见面会上再次表示,未来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交汇点,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要开篇,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征途上,不可能是平坦大道,我们还会面临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诸多改革举措挺进深水区,不少“硬骨头”仍有待去啃,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仍在世界排名9 0位左右,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此外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依然压力很大。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风险依旧,自主创新与实体经济的短板尚未补全,一些重大改革部署“最后一公里”还没走完。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能否得到真正的解放,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将社会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西方经济学把人抽象成“理性人”,而我们把人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关注人的各种现实需求,关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决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坚定不移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3 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一大批重要改革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突出问题导向,改革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深化改革始终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精准发力。经济生态领域改革抓住阻力大、突破难的“硬骨头”持续攻坚,司法领域改革逐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难题,社会领域改革聚焦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热点……实践证明,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聚焦体制机制顽疾,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就能为发展清淤除障,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

近日,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强调,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就越是需要综合配套,发挥整体功效。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建立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的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核心和前提,对于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意义重大,而完善司法责任制要求素质、权力责任、保障相统一,与完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审判权运行机制、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制约监督机制等改革举措依存度高、耦合性强,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需要同步推进,相互协调。

五、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依法治国”被提及19次,“法治”被提及53次,由此可见,党中央将法治摆到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因为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利益,特别需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规划、衔接配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是中国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二是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三是建设法治政府;四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五是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统筹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问题。找准司法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结合点和着力点,自觉将司法工作战略与各项建设战略有效衔接。人民法院应当站在保障、促进党和国家各项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审判执行工作,坚持“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生保障、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积极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各项战略部署,用公正高效的审判执行工作,充分体现司法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解决“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这里特别要懂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为了抓好落实,唤起行动。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我们既要反复精读原文,掌握思想原旨,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又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细落小落实,从实践出发,把自己摆进去,在上下结合中做到学深悟透、学以致知、学以力行,避免“坐而空谈无人能比,临机应用百无一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告诫全党千万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和驰而不息的精神,守成者没有前途,奋进者才有未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