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宫雪 费文彬 桂西 
>>崇左中院立案服务大厅的材料收转与扫描中心 走进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智能安检区是必经的“第一站”。 当来访人员站在摄像头正前方时,经过人脸识别系统扫描,对面的办公电脑屏幕上会自动显示出相应人员的各项身份信息。 在详细了解来访需求之后,工作人员会向访客发放门禁权限识别卡,访客由此便可进入到法院大楼内部的相应功能区域。 这个环节下来,访客已经离开智能安检区,但安检监控工作还远未完成。登录智能访客管理平台,当日的访客总数、未离场人数、人员进出时间等各项关键信息全部一目了然。在平台界面上点击某一位具体访客的头像,可以进入一个简易版的法院内部平面图,上面标注了此次来访的时间、起点、终点和当前位置,对来访人员的行动轨迹实现了全程留痕。 这套智能安检系统综合运用多项先进技术,简单快捷地解决了“谁来了、来干吗、去了哪”三大核心问题,加强了来访人员的可控性,有效筑牢了保障法院办公安全、维护法院正常秩序的第一道防线。 这是崇左中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侧面,也是广西法院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具体体现。 “信息技术是提高审判质效的重要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克说。按照《广西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要求,广西法院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率先突破重点环节和重要领域,有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信息化建设“南疆样本”,逐步释放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智慧法院新动能。 全面:贯穿司法全流程 “欢迎来到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我是机器人‘小贝侬’,将竭诚为您服务。”走进崇左中院的立案服务大厅,一位特别的“接待员”迎面而来。当事人可以与它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通过活泼有趣的方式体验“智慧服务”。 在大厅一侧,一面应用三维互动拼接技术的电子显示墙向来访人员全方位实时展示崇左中院的各项工作。手臂轻轻一划,显示墙便可在不同界面间自由切换,带来一种即时的互动体验,“科技味”十足。 在显示墙旁边的自助查询与书写区,当事人可以实现自助立案、案件信息查询、线上交费、文书签收、预约阅卷、给法官留言等多项业务办理,体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立案大厅是当事人和律师正式进入法院的“第一站”,也是人员数量集中、业务类型多元、诉讼需求多样的综合性场所。崇左中院立案大厅在细化智能导诉区、窗口服务区、综合服务区、便民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智能化、规范化、人性化的诉讼服务环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不同诉讼需求。 诉讼业务网上办理只是智慧法院建设的其中一步。从立案、调解到审判、执行,信息化建设在崇左中院的各项工作中实现了全面渗透,贯穿了司法全过程。 依托广西高院统建的智慧审判和执行管理系统,崇左中院迅速构建了覆盖案件办理全流程的网上审判执行管理体系,在线服务法官办案。通过该体系,崇左法院的干警们可以随时了解当地每家法院的收结案情况和每位法官的案件办理情况,并对立案审查、分案到庭、案件办理、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文书制作、宣判送达、上诉移送、结案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进行控制管理。该体系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法官的办案质效,还实现了办案的全程留痕,有助于全面规范审判行为,确保司法公正。 在执行工作方面,崇左中院通过建设一体化指挥中心、推动网络查控常态化、构建联动协查系统、启用网上询价评估拍卖系统和健全线上信用惩戒平台等多项举措,改变了传统的执行工作模式,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科技助力。 在审判执行业务之外,崇左中院还着力打造了OA办公自动化体系,实现了院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如今,崇左法院的所有公文都在网上流转审签,办公管理业务更加规范。此外,移动办公平台、手机网上报餐、网上用车申请、GPS车辆监控、人事地理考勤、桌面视频会话等系统的深度应用,提升了自动化办公的效率,大幅提高了院务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崇左中院的智慧法院建设,彰显了信息化手段的强大力量,展现了现代科技为边疆民族地区法院工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车驰双轮,鸟展双翼。在广西高院的统一部署、大力支持下,广西各级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流市人民法院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引擎,全面探索智能化诉讼服务,实现了诉讼服务“从后台到前台、从分散到集中、从多点到一站”的升级优化,提供了多渠道、一站式、综合性的诉讼服务,努力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法院坚持推进司法公开多样化,全面运用微信、微博、法院门户网站、阳光司法网等新媒体,及时公开法院的工作动态、开庭公告、裁判文书等内容,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同步播报,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法院积极建设信息化移动平台,开发了“智慧柳江”APP ,下设包括案件查询、网上预立案、执行信息公开、诉讼指南等在内的12个功能模块,将原有网站页面的单一访问形式转变为手机客户端的多样化应用。 目前,广西各级法院已经全部接入法院专网,并统一建立了高清科技法庭、信息化管理系统、数字化执行指挥系统,实现了科技法庭使用常态化、办公办案网络化、互联互通视频化、安保监控实时化,基本实现了信息科技化对执法办案、政务管理等司法活动和司法决策分析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一批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的成功上线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在线立案、审理、调解、送达、执行、接访等20多类网上诉讼服务,为法官办案、当事人诉讼和党委政府决策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创新:技术助推新模式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深感压力。”崇左中院院长梁月奎提及的“这个消息”,正是该院在2016年12月被确定为广西法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在地处边疆的崇左中院,过去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相关人力、物力、财力也颇为有限。成为试点之后,一系列挑战和难题摆在了崇左中院面前。 崇左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智慧法院建设领导小组,并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建设方案,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各类问题,在软硬件设施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为建设加足马力。 技术力量同样是影响智慧法院建设的关键因素,却成为了崇左中院当时的一块短板。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广西高院技术处和多家软件开发公司进驻崇左中院,大力加强软件开发和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现代科技是加强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崇左中院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研发了包括智能立案系统、数字法院业务应用系统、智能卷宗浏览系统、案情研判分析系统等在内的十大系统。 在立案大厅的材料收转与扫描中心,经过扫描的案件材料可以自动归类到电子卷宗并进行存储,从而全面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这是崇左中院运用OCR图像识别等技术,创新立案工作、改变传统模式的具体表现。据了解,诉讼材料的扫描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40张。 材料收转与扫描中心改变了传统的诉讼材料管理模式,通过对诉讼材料收、转事务进行集约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了诉讼材料类辅助性事务与审判工作的完全剥离,切实减轻了审判人员的负担。 新模式下,立案法官的工作从传统的案件信息录入转变为材料审核及确认。通过扫描二维码,立案法官可以利用诉讼材料智能OCR系统,将图片转换成可复制的文字,并对文字内容进行结构化分析,提取可用的案件信息,回填到办案系统中。这一智能化的卷宗采集方式,全面减少了法官在录入信息环节的工作量,优化了法官立案的工作流程。 该中心的靠墙位置摆放着一排诉讼材料收转柜,当事人在没有见到法官时,直接将材料放入柜中,法官在方便时可凭借相应信息取出材料。这样的设计减少了法官与当事人的额外接触,有利于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和维护司法公正。 针对民族边疆地区的现实情况,崇左中院结合平安建设中的“网格员”和“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研发应用了多元化解矛盾系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模式。 法官拿到案件之后,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多元化解矛盾系统的“网络地图”,直接连线当事人所在地的网格员或法律顾问,了解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被执行人的行踪动向,为解决“找人难”和“送达难”争取时间,让执行工作取得主动,有效避免了因客观原因造成的送达不到位等问题。 该系统还具有多方远程调解、司法确认、案情询问等功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提升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实用:服务办案实效强 “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我们只需要在电脑前修改一些符号和个别词语。‘智能机器人’的转换识别率特别高,基本能达到95%左右。”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孙玲说。 孙玲口中的“智能机器人”,正是象山法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智能庭审系统。 象山法院是桂林市受理案件数量最多的基层法院,书记员的工作强度大、业务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一直存在。 在传统模式下,书记员要对庭审活动进行全程记录,诉讼参与人在庭审后要花费大量时间核对笔录。庭审笔录经过书记员的理解和归纳,出现些许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作为庭审活动的书面呈现,庭审笔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深刻影响着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为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象山法院抓住智慧法院建设的有利契机,于2016年9月率先建成了广西法院首套智能庭审系统。 该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庭审语音的自动转入,从而替代书记员的传统记录方式。书记员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对诉讼参与人的发言内容进行局部编辑和修改,便可以翔实记录庭审全程,工作状态由以往的紧张忙乱变成了如今的轻松从容。 技术手段不仅切实减轻了书记员们的笔录工作负担,也极大提升了庭审效率。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以往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庭审,现在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庭审时间缩短了1/3以上。 智能庭审系统真正解放了书记员的双手,为书记员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象山法院的所有审判法庭实现全面布局。 庭审记录活动的信息化尝试,带动了整个审判流程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节省了校对笔录的时间,有利于他们规范庭审言行,防止随意否定和修改庭审发言;法官提高了庭审驾驭能力,庭审节奏更加紧凑,庭审用时明显缩短,调解撤诉率、当庭裁判率、平均审理天数等审判质效数据得到全面提升。 “2014年8月22日,龙胜分公司共收到借款900万元……” 在象山法院的速裁团队办公室,一名法官正坐在办公桌前,面对话筒,用语音书写一起经营借贷纠纷案件的判决书。只见话音刚落,电脑屏幕立即同步显示法官的全部发言。 这是象山法院于2017年5月率先投入使用的智能办案系统“法官助手”,也是该院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法官办案的有力举措。 法官群体既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智慧法院服务的重要对象。“法官助手”有效促进了法官办公体系和办案能力现代化,标志着该院的智慧法院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法官助手”自带图文识别功能。双方当事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起诉状、答辩状等纸质卷宗和照片在对应的扫描框内经过一键扫描,即可在电脑屏幕上自动转换为可复制可粘贴word文档,文档内的相关信息也会自动插入到文书中的相应位置。 “法官助手”运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改变了文书和材料的撰写模式,由键盘手动输入转变为语音实时输入,大大节约了法官撰写文书和办公材料的时间。 “法官助手”在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办案质量。该系统自带记忆智能储存、词汇优化更新、语气停顿识别等功能,可以学习夹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常用词汇、热门词汇等,及时更新词汇库,提高语音转录的准确率和语气停顿、标点符号的识别率。 目前,象山法院已经为32名员额法官全部配齐了“法官助手”,形成了“视频+音频+文字”的全程同步、多层安全的智能审判体系,有力推动了审判质效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