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7-27
星期六

《中国审判》2017.27 181 出版日期:2017-09-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界合作 协同创新

厦门法院创新“公证+送达”模式工作纪实

文 |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郭福全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 张希华

1.jpg

为有效减轻法官审判执行工作负担,解决“案多人少”和“送达难”等问题,厦门市两级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框架指导下率先在全国司法活动中引入公证服务,把审判执行中的司法送达等辅助环节从司法流程中剥离出来,使审判执行人员专心于审判执行工作,推动司法与公证资源重组升级,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016117日,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与厦门市鹭江公证处共同设立了“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一支规模达40人的“公证员+公证员助理+外聘辅助人员”的司法辅助队伍。针对送达这一司法审判的难点,中心采取流程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完善健全多种送达模式,送达效率较原有送达模式提升十倍。

构建集约化送达作业流程

以往的司法送达事务,多采取以法院工作人员个体为单位,在业务庭内进行“单兵包揽”的工作模式,无法有效共享信息、优化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人员流动大时培训成本高、补位难。对此,思明法院对送达开展了集约化作业的改革尝试,将送达工作划分为材料准备、电话电子送达、邮寄送达、上门送达、委托公告送达及复核移交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纵向协作开展作业。设置业务岗、复核岗、协调岗、勤务岗四类岗位,在不同环节分别负责对外送达、验收纠错、衔接沟通和批量制作材料。根据任务量大小、送达急缓、出行线路、案件类型对任务分配、外出计划、用车需求和全院排庭进行集约掌控。通过对业务、环节、岗位的具体细分,构建了一个以业务环节为单位、以流水线作业为形式的集约化流程作业工作模式。

完善标准化送达事务分工

为了使公证送达事务更具备可复制性,中心在实践中对司法送达管理流程和业务规范持续进行梳理、优化和再造,公证处指派业务骨干深入每个业务庭跟班见习2个月,对各业务庭在送达方面的异同点进行观察记录,梳理出30余项不同点并提出统一流程规范的相关建议;法院建立专业法官业务会商机制,对公证处提出的建议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就其中15项问题达成共识进行统一规范。在双方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思明法院民商事案件送达业务操作规范》等一系列规范准则和业务手册,推动了司法送达行为和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推行信息化送达管理模式

中心积极将送达工作与信息科技相结合,充分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减少手工录入、重复操作环节。目前已应用键盘拨号、耳麦应答、文书自动生成、材料一键打印、条形码追踪案卷进度、案件全数据管理、送达线路地图生成等多项实用技术,为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思明法院正组织技术骨干,将中心应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向各业务庭进行推广,同时加强需求梳理总结,联合法信公证云公司加速推进司法送达事务集约智能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

培养专门化送达队伍

为深化专门化司法辅助人员的队伍建设,思明法院与鹭江公证处还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双方指定专人负责,抽调双方精干力量组建送达工作小组,采取集中授课、指定导师、轮岗见习等方式对工作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并通过设立联络员、开设需求反馈窗口、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建立业务交流渠道,就人员管理、工作安排、业务开展各方面组织公证处与法院业务庭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协调,建成较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机制。此外,20178月,鹭江公证处还通过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签订协议,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和招录,解决人员的储备和培养难题。

目前,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和厦门市鹭江公证处的携手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样本。20173月,厦门中院设立公证员送达工作室,集中开展公证送达等辅助事务。20176月,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公证员工作室”和“翔安法院公正云审判辅助中心”同时挂牌成立。“诉讼+公证”跨界合作的“厦门模式”推行以来,得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司法部部长张军、福建省省长于伟国的充分肯定,福建高院与省司法厅,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先后出台文件推广这项工作,《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等中央媒体相继大篇幅报道。我们坚信,随着“诉讼+公证”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解决“送达难”的“厦门模式”必将为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益经验。

1.jpg

>>思明法院与鹭江公证处签订协议,共建“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