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19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民调解员 >> 正文
杨玉玲:当调解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14-04-05 01:19:45    作者:闫继勇 纪鹏辉 司炜    来源:中国法院网

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杨玉玲有一套独创的“杨氏调解法”。面对各种案件,她总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她总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她常说:“一个好法官,必须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让调解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

重庆市万州区的农民工刘万财在东营打工,因为交通事故成了植物人,住院7个多月,没交医疗费,也没有家人过问。医院起诉到东营区法院,要求他出院并缴纳拖欠的医疗费20余万元。

承办法官杨玉玲多次联系他的原户籍部门和所在村,了解到他夫妻离异,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患精神疾病的独子,生活非常艰难。而肇事者燕成广是个捡废品的,经济拮据。经过反复二三十次的调解,杨法官的真诚彻底感动了他。燕成广勉强凑了14万元用于赔偿。本来,该案可以说已经解决了,可杨玉玲觉得这起案子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杨法官多次与医院协调,希望院方能够考虑刘万财的特殊状况,适当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经过她反反复复地做工作,院方最终同意只收取5万元医疗费。跑医院的过程中,杨玉玲每次都到刘万财的病房探望他,把案子的进展给他唠叨唠叨。将近90个日日夜夜,杨玉玲就这样进行着一场场没有回应的谈话……慢慢的,刘万财的眼睛有了光彩,当杨法官说要送他回千里之外的老家,还能给他带上近10万块钱的生活费时,他泪流满面。在场的医生护士都说这是个奇迹。

在长期的实践中,杨玉玲总结出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的“情理共融法”,综合分析、耐心沟通的“沟通解怨法”,灵活细心、积极疏导的“耐心疏导法”等一系列调解方法。她深谙其中之道:要想调解成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起案件,一位个体老板拖欠劳务费35000元却死活不露面,杨玉玲就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给他打电话,一打就是15天,最后老板的老婆将钱送到了法院。还有一起案件,是哥哥为了六万块钱把弟弟告上了法庭,哥哥咄咄逼人,弟弟寸步不让,在杨玉玲机智耐心的调解下,本已反目成仇的亲兄弟最终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杨玉玲工作十八年,累计结案7000余件,连续8年年均结案400件以上,最高年结案数700件,均创东营市法官之最;每年的案件调撤率达到70%以上,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调解大王”。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王旭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