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4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法官论坛 >> 正文
新形势下应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时间:2014-03-19 16:19:32    作者:梁庭庚    来源:广西省兴业县人民法院

群众路线理论是我党理论宝库中一朵奇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坚持群众路线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保障。群众路线理论自建立以来,党始终坚持不动摇,并结合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在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既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克服诸多困难的根本方法。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群众路线不是书本上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活生生的经验,要身体力行的把群众路线给贯彻好,实施好。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与民争利,不损害群众利益,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原则,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清正廉洁。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舍此,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建党的依据、治国的根基。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亲和力、凝固力、创造力、持续力和行动力。失去了这“五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就失去了执政的能力。与中国共产党几乎同时诞生的其它党派之所以没有取得执政的地位,说到底是没有能取得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资本,也就是没能走上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建设路线和发展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注重工作方法。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党的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远离甚至害怕人民群众的政党都是没有前途亦或是平庸、短命的政党。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真心实意地以人民群众为师,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智慧,就会获得用之不竭的力量,就会根深叶茂,就会焕发勃勃生机。这又是被中国共产党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所证明的客观事实。

坚持群众路线必需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力。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权力,就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依靠法律手段约束权力,让群众有尊严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法治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但同时执法不公,司法不公等问题还存在,不容忽视。党作为执政党在法制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党制定政策,人大制定法律,行政执法、检察法院司法相互制约,互不干预的法制体制。法院的审判工作更应至于“阳光”之下,阳光在最好的防腐剂,将立法、司法、执法等公权力公开、公平、更正地对待,接收群众的评议、监督,一切腐败将无处藏身。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是我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虽然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气力,以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诚信有序、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体系。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坚持群众路线与时俱进,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决定的,马克思在早期的群众观点,侧重工人阶级力量,到毛泽东思想扩大为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包括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是由社会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此刻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已发生转移,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是主要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就更加突出了。是由人民群众的需求决定的,社会发展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也要改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