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参鉴》:实践推动理论探讨 理论融入司法实践
时间:2025-06-06 09:39:35 作者:白龙飞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张军会见《法科实践教学案例参鉴》编审委员会专家学者 以实践推动理论探讨 把理论融入司法实践 一体融合加强法学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6月5日上午,《法科实践教学案例参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会见了与会专家学者。 6月5日,《法科实践教学案例参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会见了与会专家学者。 据悉,《法科实践教学案例参鉴》是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以实践性为突出特色、以法学案例教学为主题的连续性出版物,选取富有争议、疑难复杂等典型案例为研讨分析对象。《案例参鉴》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与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由法学专家、法律实务专家、最高法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等组成编审委员会,由部分法学院校轮值承担编写任务。 张军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司法审判和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研究与指导,以实践推动理论探讨、把理论融入司法实践,一体融合加强法学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编好、用好《案例参鉴》,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研讨,促进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增进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案例参鉴》的编写很有意义,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法律实务能力”“希望以《案例参鉴》编写为契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衔接”“《案例参鉴》要选取有争议性、值得研究的案例,全面呈现各方当事人、代理人、法官的观点”“在陈述案情时要增加必要的社会背景,帮助读者理解裁判的深层次考虑”“要通过阐明法理、事理、情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法律方法、法律思维和法理思维”“《案例参鉴》的案例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读者在融入式思考中学法用法”“建议增加体现法律职业伦理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建议增加涉及新科技、数字法治的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促进审判工作”……座谈会上,陈卫东、傅郁林、郭雳、韩世远、黄祥青、刘俊海、刘凯湘、刘晓林、龙翼飞、罗昆、王轶、汪世荣、毋爱斌、许可、许身健、杨东、姚辉、叶林、张建伟、张新宝、周尚君等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充分肯定《案例参鉴》编写出版工作,并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案例参鉴》部分作者单位代表,最高法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最高法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出席,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案例参鉴》编审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出席并讲话,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案例参鉴》编审委员会主任胡云腾主持。人民法院出版社主要负责同志就《案例参鉴》策划编辑出版方案作说明。《案例参鉴》部分作者单位代表,最高法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摄影:孙若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