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7-18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奋力走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学员谈认识
时间:2023-02-13 10:11:36    作者:高蕾 王明玉    来源:新华社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发学员们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学员们一致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大家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沿着这条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中华民族长期探索和实践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以及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这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中央委员、河北省省长王正谱表示,我们一定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全过程,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得对、行得通、干得稳、干得好,对这些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十分透彻,对我们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意义十分重大。”中央委员、吉林省省长韩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广泛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社会革命。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联系实际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设计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路线图、施工图,推动吉林全面振兴不断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

“这6组关系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是新时代十年治国理政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科学可行的强国之策。”候补中央委员、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表示,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继续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合肥应有的贡献。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中央委员、南部战区副政治委员兼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委员徐西盛表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作为新时代军人,要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加强军事力量常态化多样化运用,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学员们一致表示,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切实抓好当前各项任务落实,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