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3-19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郭声琨在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时间:2021-03-31 14:41:05    作者:李阳    来源:人民法院报

32.jpg

图为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郭声琨出席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并讲话。 王建军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郭声琨3月29日在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和王沪宁、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参加大会的受表彰、受嘉奖代表,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锐意进取、再接再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郭声琨指出,三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打了一场扫黑除恶整体战、歼灭战,黑恶势力得到有效铲除,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法治权威充分彰显,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法队伍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专项斗争取得了胜利、实现了预期目标,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于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担当作为、合力攻坚克难,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参与和支持。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是英明正确的。

郭声琨指出,三年来,广大政法干警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充分彰显出讲政治、敢担当、善斗争的精神风貌。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与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行业领域整治结合起来,推动专项斗争不断深化,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对重大社会问题治理的规律性认识。

专项斗争的胜利深刻启示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深层次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合力;必须善于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着力从社会治理层面解决各类突出矛盾问题;必须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坚持人民立场,顺应人民期待,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把开展教育整顿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贯通起来,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

郭声琨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各项工作。要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让黑恶势力在城乡无处生根。要建立健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畅通线索举报渠道,严格线索核查责任,为精准打击、源头治理提供指引。要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加强预测预警,严格依法办案,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坚持露头就打。要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定期开展分级督导,机动开展特派督导,加大重点案件督办,切实压实责任。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考评工作,强化结果运用,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建议,确保扫黑除恶斗争顺民心、合民意。要建立健全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推进,保留相应领导和办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运行。

赵克志主持大会,周强、张军、喻红秋、傅兴国、陈一新出席大会。大会宣读了有关表彰、嘉奖、通报表扬决定并为受表彰、受嘉奖代表颁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