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7-06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浙江嘉兴两级法院创新跨域一体化司法机制
时间:2020-11-04 10:10:53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浙江省嘉兴市两级法院深入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自主研发运用跨域一体化办案平台,以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双轮”为驱动,坚持“不破行政区划、打破行政壁垒”,推进由审判业务协同转向区域一体化司法的制度创新,探索信息时代司法运行新模式。该项工作获评嘉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创新案例,并入选2020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

集约司法资源,促进跨域协作一体化

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司法事务集约化、社会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嘉兴两级法院针对不同法院司法资源共享不充分、人案适配不平衡等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突破地域制约,跨域动态调配司法资源。

优化平台综合集成功能。创新研发嘉兴法院跨域一体化办案平台,集成语音识别、智能送达、类案推送、智能语音助理、多方音视频通话、裁判偏离度预警、电子证据区块链存证等7大类14小类功能,支持“内网端+外网端”登录系统、在线讨论,实现跨域办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推行市域知产一体化。从知识产权案件先行试点,遴选全市骨干法官7名,组建跨域示范性审判团队,实行全市知识产权案件跨域收案、派案、审案,以示范性诉讼、发布类案裁判指引等方式带动提升全市审判质效。1月至9月,审结全市知识产权案件522件,平均审理天数49.6天,低于全省平均53天,同比下降14.5天,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为0。

全面推广一体化市域办案。依托平台统一归口审理全市案件,从金融、道交等类型化案件入手,探索组建不同类别审判团队,运用平台跨域调度、动态调整审判资源,逐步推动“全部案件上线、全部法官上线、全部流程上线”,形成“让专业法官办专门案件”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审结金融、道交纠纷案件共7697件,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0.1%。

应用跨域平台,促进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化

按照中央关于“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的要求,嘉兴两级法院针对审判组织内部、不同审判组织及不同法院间的法律适用分歧问题,建立“1+1+1”的跨域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

法律适用咨询“团队化”。出台《关于运用跨域一体化办案平台建立法律适用咨询机制的实施意见》,组建9个跨域统一法律适用咨询团队,引入审判业务专家、资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82人,针对劳动争议、建设工程、非法集资等案件,对裁判规则有待统一、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或可能与同类生效裁判尺度不一的疑难复杂案件,及时提供咨询意见,适时发布类案裁判指引。今年以来,已发起案件讨论600余件次,解决法律适用问题近百个,全市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降至0.2%,同比下降63.9%。

专业法官会议“跨域化”。联合上海、江苏等地法院,建立“跨域问诊、专家把脉、线上开方”专业法官会议制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汇聚长三角区域司法数据资源,分析地区判决差异、法律适用、争议焦点和证据引用等情况,推动跨域“类案同判”,目前已召开专业法官会议9次。

专家参与咨询“常态化”。搭建专家学者参与司法实践讨论平台,建立审判业务外部专家库,成立智能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知名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与,对基础理论、法律实务、技术保障等提供建议,针对涉建设工程、医疗纠纷等案件专业性强、矛盾点多等特点,给予专业指导。

建立协作机制,促进诉讼服务高效化

按照中央关于“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广网上司法确认模式”等改革要求,嘉兴两级法院针对市域特别是省域间司法协作相对不畅、共建共治共享存在壁垒等问题,加快实施“市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两步走战略,建立高效协同的全方位司法协作机制,助力构建长三角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推进诉讼服务“一网通办”。会同上海、江苏等地法院建立跨域立案、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等5大类40小项“一站式”诉讼服务协作框架,设立长三角诉讼服务专窗,实现当事人诉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受理的案件90%由当事人在线申请,100%通过智能送达平台完成送达,提升诉讼便利度。

推进诉源治理“联动共治”。擦亮嘉兴“息事罢讼”诉源治理品牌,发挥互联网及诉前调解不受管辖限制的优势和特点,将中国互联网调解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跨域优质调解组织,引入一体化办案平台,共同参与纠纷化解。1月至9月,全市法院收案7.5万件,同比下降9.8%,诉前纠纷化解率44%,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

推进数助决策“精准画像”。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建立服务市域治理现代化联动机制,构建风险信息采集评估、分析处置和复查完善等机制,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量化表征,以数字科技赋能社会治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