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余元纠纷,就这样在“云端”化解
时间:2020-03-12 12:50:49 作者:尚博 来源:“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3月4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系统对一起诉讼标的额超过2亿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进行了视频调解。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云端”握手,达成调解协议。 疫情之下:两地两企进退两难 2014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某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重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商住房工程。在工程施工完毕后,双方因工程款结算及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纠纷。2019年8月,某建设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将重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请求被告立即支付工程款及利息近2.4亿元。 在案件办理中,承办法官蒋科发现,双方当事人就工程涉及的各个项目一共签订12份合同,其中有9份合同已顺利实施完毕。 “原、被告之前一直合作得比较好,没起任何纠纷。此次案件的矛盾焦点是在主体工程结算时,因工程质量瑕疵引起的争执,双方已经进行过一轮诉讼,争执的问题也得到生效判决的明确。”据此,蒋科判断双方存在和解的基础。 为化解社会矛盾、节省诉讼资源,蒋科组织双方进行和解,向当事人释明双方自行结算可以节省大笔鉴定费用,也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双方当事人都表示认同。 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先确认了无争议的事项和金额,被告还向原告提前支付了约8000万元工程款,之后双方开始自行结算。2020年1月20日左右,双方结算基本达成。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武汉市采取了封城措施,原告公司的经营全部停滞,两名代理人一人困在武汉,一人远在北京,与重庆方面的沟通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故双方就如何付款、给付发票等事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如此一来,原告的巨额工程款无法收回,被告银行账户里的大量资金也被司法冻结,两个企业都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的困境。一时间,双方企业进退两难。 云端之上:两亿纠纷巧化解 了解到双方面临的困境,蒋科向当事人建议通过互联网庭审系统进行调解和签署协议,解决双方沟通不畅、协议难以落实到书面的问题,双方当事人欣然同意。于是,一起超两亿元的纠纷案件就此由“线下”转到“线上”。 通过视频会议和互联网庭审系统,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化解也逐渐有了眉目。 2020年3月4日下午,承办法官蒋科、书记员李德桥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最后一次调解工作,双方对诉讼涉及的三个项目的结算金额、付款金额、开票金额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确认,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在扣除维修整改费用后,被告再向原告支付共计9145万元的工程款及利息,保留3%工程款作为质保金待质保期满后支付,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利用现有信息化条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审判工作,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正是我院近期的工作重心。”蒋科说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