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7-07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广州互联网法院:云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时间:2020-03-03 20:57:30        来源:广州互联网法院

当前,各地企业陆续开展了复工复产。但与此同时,如何减轻疫情影响,帮助企业顺利渡过疫情难关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互联网司法的先行者,广州互联网法院依托互联网司法制度优势、信息技术优势、空间治理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审判职能作用,努力以“不见面、不下线、不打烊”的司法服务,助力疫情期间企业的复工复产。

image.png

云端调解:缓解企业复工资金压力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成功调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告李某经营的炫彩广告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微企业。去年下半年,炫彩广告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偿还银行到期贷款。银行遂将李某和炫彩广告公司诉至广州互联网法院,要求双方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炫彩广告公司的经营情况逐渐好转,并陆续偿还了部分贷款。怎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经营刚有起色的炫彩广告公司又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image.png

该案的主审法官王蕾了解到被告的实际情况后,积极运用纠纷多元化解手段,鼓励银行通过灵活调整还款安排、延后还款期限、暂停催收等举措,帮助炫彩广告公司顺利渡过疫情难关。最终,法院促成双方达成了新的还款协议,将还款期限延长到了2020年8月31日。

庭后,李某还就本案的妥善处理多次向案件经办人及贷款银行表示感谢,并承诺会全力维系企业运转,尽可能提前还清贷款。

云端答疑:打通复工绿色沟通渠道

3月3日下午,广州互联网法院举行针对疫情期间促进金融业复工复产“云端答疑”专题会议。

金融机构代表广发银行总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蚂蚁金服集团,技术公司代表深圳海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位于广州海珠区和越秀区、杭州西湖区、深圳福田区的办公室参加了这场会议。

会上,广州互联网法院针对疫情期间如何在线审理案件、涉疫情案件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互动答疑,并就疫情期间如何利用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批量化解金融案件,逐步提升智能化审判水平,探索完善电子诉讼规则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自复工以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多措并举,妥善化解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24件,最大限度平衡借款合同纠纷各方利益,对借款人因疫情造成确无法按期还款的,积极促成新的还款协议,着力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赖广鑫表示。

同时,与会金融机构亦就疫情期间,采取何种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如何扶持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发面作出了答复。

云端取证:探索无接触式取证新路径

疫情期间,在线诉讼在优化和提升群众诉讼体验的同时,还有效减少了人员的聚集。但是,仍有部分案件存在需要前往现场调查取证的情况。

在某服装厂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系列案的审理过程中,经办法官陈艳玫发现,由于广东省版权登记系统数据尚未接入广州互联网法院电子存证系统,为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就需要前往现场调取涉案作品的版权登记资料并咨询专业意见。但传统的调查取证存在费时费力,流程性事项较多的特点。

image.png

考虑到当前正处于攻坚战“疫”的关键时期,为减少程序性损耗、缩短调查取证时间,进而降低诉讼对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影响,陈艳玫法官大胆提出通过智慧审理平台线上协同取证的创新路径。

经充分沟通,当事人和广东省版权登记办理机构——广东省宣传事务中心均同意将取证途径由“线下”转至“线上”,在“云端”进行证据的调取与专业解答。

2月27日上午11时,广东省宣传事务中心版权登记工作人员准时接入广州互联网法院智慧审理平台。

经过身份识别认证,陈艳玫法官通过诉讼平台向上述机构负责协查的工作人员在线发送了电子《协助调查函》。随后,协查工作人员上传了案涉档案材料,即时调阅展示文件。陈艳玫法官随即针对阅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视频咨询,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调查取证的全部工作。

陈艳玫法官表示“此次云端取证契合互联网法院‘网上纠纷网上审’的整体思路,通过互联网技术减少司法与相关机构对接的程序性损耗,在提升调查取证规范性、透明度的同时,也为案件事实的查明开辟了线上取证新路径,为提升疫情期间案件的高效处理按下了‘加速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