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5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周强:扎实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
时间:2020-01-15 18:00:00        

周强出席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扎实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

1月15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周强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部署要求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积极探索实践,切实履职尽责,扎实开展试点各项工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月15日印发《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和《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为期2年的试点工作。

周强指出,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人民法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各试点法院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精神,将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将试点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作用。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试点任务全领域、覆盖试点工作全过程,坚决防止以减损人民群众诉讼权益换取审判提速增效,切实维护人民权益。要将解决审判实践突出问题和推动诉讼制度发展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累有益经验,提炼制度规则,加大探索电子诉讼规则的力度,为推动修改完善民事诉讼法奠定坚实基础。

周强强调,要准确理解把握试点工作要求,促进制度设计转化为制度实践,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要将优化司法确认程序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案登记制改革有机结合,发挥司法确认保障效力,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司法确认案件进行审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切实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坚决防止“立案难”反弹回潮。要完善小额诉讼程序,加大小额诉讼案件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力度,坚持“简化程序,不减损权利”,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完善配套举措,确保小额诉讼程序依法规范适用。要完善简易程序规则,准确把握简易程序适用标准,做到“当简则简、当繁则繁”,依法规范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转换机制,完善裁判文书简化配套制度,促进审判质量和效率相统一。要扩大独任制适用,严格按照司法规律和试点要求科学适用独任制,审慎行使独任审判权,准确把握独任制和合议制适用标准和转换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科学组建审判团队,推动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的办案组织模式,促进审判组织与审理程序精准匹配。要健全电子诉讼规则,加大在线诉讼探索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障,充分尊重当事人对在线审理机制的选择权,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电子诉讼制度。

周强强调,要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统筹协调,扎实有序推进试点各项工作。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加强组织指导监督,各试点地区高级法院发挥试点工作枢纽作用,各试点法院抓好工作落实,形成上下贯通、有序衔接、分工负责的组织实施机制。要准确把握试点文件精神和内容,细化明确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形成标准规范,统筹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凸显地方特色和优势,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试点样本。要加强组织协调和配套保障,紧紧依靠地方党委领导和各级人大常委会支持,推动形成改革合力,推进配套举措落地。要合理配置审判力量,加强立审执程序衔接,升级完善审判信息系统,确保试点情况数据客观准确、有效汇聚。要深入开展培训交流和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好试点工作专题培训,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听取意见,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改革共识。要扎实做好试点总结评估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健全完善评估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工作,切实增强评估结果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通报了试点工作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主持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试点地区所在省(区、市)高级人民法院,试点中、基层法院有关负责同志在各视频分会场参会。(孙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