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3-28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法官论坛 >> 正文
寂寞的正义之路
时间:2014-05-06 16:55:05    作者:崔蔚    来源:重庆三中法院

从小听过很多赞扬清官的典故,唯对杨震“暮夜却金”这个故事记忆犹新。汉代官员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于是举荐其为昌邑县令。后杨震调任东莱做太守,途径昌邑,王密为感知遇之恩向其赠金,杨震拒绝,王密言:“暮夜无知。”杨震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在没有外力监督时,仍能恪守为官本心,杨震堪称践行“慎独”这一君子品行的典范。而“慎独”一直作为法官群体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法官这个职业是崇高的,同样,也是寂寞的。选择法官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孤单、寂寞的道路。 

寂寞是法官的职业角色需要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准则,但鲜有像法官这种职业,从业者的品德操守对其产品质量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矛盾最终的聚结点和爆发点;司法也是正义最有力的捍卫者,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法官的公正与廉洁。一个个人行为不端正的法官,即使他完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断法判案,当事人也会对他办理的案件持怀疑态度,个体的疑虑引发群体性焦虑,进而有损于司法的公信力。近年来发生的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件、湖北高院副庭长生活作风问题等案件等等,虽是法官个人行为,却对整个法官队伍、司法公信力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类似情形一再重演,与这此年来法院苦苦争取社会认同的努力很不相称。寂寞方能公正。法官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免受外界的不良干扰,做出公正的判断。寂寞使人专注。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心无旁鹜,专心钻研业务。作为正义的守护者,法官必须具备遗世独立的超脱品行和悲天悯人的古道柔情。不寂寞,不慎独,如何能超脱案件纷争之外看穿内中因由;耐寂寞,守慎独,方能进入案件纷争之内坚守正义与本真。入世俗情理之内,出法律规则之外,游刃有余,不偏不倚。

寂寞是法官的生存状态选择

法官是孤寂的英雄,要不爱出风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风起于青苹之末,司法腐败首先起源于法官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行为。我们进入法官职业群体之时,都怀揣着一颗崇尚法治,守卫正义的赤子之心;而有部分人最后走上不归之路,大多是缘于自身对“慎独”理念的松懈,对人情世故的不够节制。谨慎克己地对待社会交往,锤炼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行,也是法官自我保护的需要,是对自我负责的表现。并非每一个人都成为宋鱼水这样的全国模范法官,但我们周围的那些勤勤恳恳的同事们也是学习的榜样,他们过着平凡简单、家庭-法院两点一线的生活,与其他职业相比,多了点纯净,少了点俗气,一心都在案子上,生活简单却充实。坦荡的生活方有平静的内心,我想他们在每一次依法办案的过后,都有一个香甜的睡梦,少了追逐大富大贵的浮躁,多了享受寻常生活的安逸。

寂寞是法官的个人荣誉源泉

台湾地区“司法院”前院长翁岳生教授说:“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由于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法官的个人修养和品行赋予了更高的期待,所以一旦法官出现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时,便要接受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舆论苛责,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同样,一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社会关系简单,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法官,司法产品也更容易得到当事人的认可,职业行为也更有公信力。堪称法官慎独典范的当属美国大法官卡多佐,他独来独往,如同法律的独行侠一般,谨慎而节制,克己而自律,坚守着法律的规则,人们相信他,进而相信他的判决,他也才成为众人敬仰的大法官。

扫除司法腐败,建成法治社会,须有一支过硬的法官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成既需要外部严格的制度约束,更需要法官们自身有慎独之心,行慎独之术,与世间的繁华与喧嚣保持适度距离,适当地承受一些寂寞和孤单。当然,法官也是世俗之人,不是天生就具有抵制外在诱惑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位法官都能如孔圣人般宠辱不惊,相反,法官们有时可能也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纠结。要让法官甘愿寂寞地、孤单地守护正义,须得有一定的保障,如法官职业相匹配的身份制度和收入保障制度等。同时社会大众也要对法官的慎独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如此,方能让法官们拥有承受寂寞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底气,坚定法律的信仰,坚守正义与公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