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7-16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徐家新:争当新时代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时间:2017-11-09 09:07:54        来源:中国审判网

1.jpg

图为学习方金刚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现场。孙若丰 摄

1.jpg

                                              图为徐家新。孙若丰 摄

最高人民法院8日在北京召开学习方金刚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会议传达学习了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对学习宣传方金刚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部署要求,推动在人民法院更加深入地开展向方金刚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全体法院干警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鼓足干劲,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新局面。

方金刚生前系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主审法官。2017年10月17日,方金刚在工作中突发疾病不幸因公殉职。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为“全国优秀法官”。

徐家新指出,各级人民法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紧密联系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进入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要有气象、新作为,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好法官好干部。方金刚同志就是新时代人民法院队伍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要大力学习宣传方金刚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把向方金刚同志学习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向邹碧华、黄志丽、陈海发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警永远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徐家新指出,方金刚同志忠诚尽责、担当奉献,勇做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急先锋,推进司法改革的排头兵,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合议案件,被誉为对事业、对工作认真、较真的“二真法官”。广大干警要像方金刚同志那样,拿出合格党员的标准和姿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自觉服从改革大局,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人民群众尽享司法改革成果,收获司法改革红利。要持之以恒地提高新时代司法能力水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工作不平衡、保障群众权益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钻研业务、提高能力上,着力提升善于学习本领、运用法治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技应用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社会沟通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应对风险本领。要以更加认真的精神、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认真的行动,公正高效地审理执行好每一起案件,有针对性地提供契合新时代要求和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优质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徐家新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全国法院系统接连发生中青年干警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情况,他们的离去对逝者家庭和法院工作都是巨大损失。各级法院要把关爱干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是要付诸行动,落到实处。要想方设法为干警解决困难,让他们在组织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荣誉感、生活上有幸福感。要抓住司法责任制改革契机,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合理调度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防止出现干警“过劳”。要突出人文关怀,完善健康检查、诊疗、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缓解干警身心压力。要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大力表彰宣传先进典型,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引导干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广大法院干警要本着对事业、对家庭、对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自我保健和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张驰有度,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座谈会上,方金刚不同时期的单位同事和法院系统部分先进典型代表、部分高院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共10名同志作了发言,动情追忆方金刚同志工作学习生活的感人事迹,就学习宣传方金刚精神谈了感悟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座谈会。(记者 吕冰)


关注《中国审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