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6
星期五

《中国审判》2018.05 195 出版日期:2018-03-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年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之一 新起点,奏响新时代强音

文 | 本刊记者 宫雪

当时间的指针再次转到3月,一个惠风和畅的春日已经来临,一段引领时代的航程正式开启。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2018年的3月意义非凡,2018年的全国两会举世瞩目。

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如何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持续攻坚?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如何科学谋划?各类民生问题如何切实解决?2018年全国两会主动回应时代之问与人民关切,奏响了新时代的中国强音。

开局起势:从十九大到全国两会

2017年,秋满神州,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8年,春回大地,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历史性盛会,2018年全国两会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将党的部署落实为行动实践,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的号召下,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课堂、街道社区……华夏大地处处掀起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深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按照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上了新台阶。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公平正义……这些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都书写了新的注脚,展现新的活力。

20181月,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8225日,随着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建立起了完整的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

从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再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迈过了各个关键节点,彰显了改革挺进“深水区”的决心和力度。

在《宪法修正案》的21条内容中,有11条规定涉及“监察委员会”,并在“国家机构”一章中专门增加了“监察委员会”一节。《宪法修正案》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性质、地位及其工作原则、领导体制、与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关系都作出了规定。

“这次《宪法修正案》为设立监察委员会及其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提供了宪法依据,也为制定《监察法》提供了宪法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监察法》实现了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体现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从党的十九大到全国两会,梦想与道路在新起点上交汇,党心与民心在新时代里交融。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举措。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各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深刻变革。

问计民生:保障人民美好生活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历年两会上,民生问题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坚强有力的民生司法保障。5年来,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精准对接民生领域司法需求,改革创新民生司法保障机制,以优质的司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保、脱贫、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成效彰显,未有穷期。随着我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老百姓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依然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

根据人民网2018年推出的“全国两会热点调查”结果显示,反腐败斗争、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脱贫攻坚分居“热词榜”前五名。在社会保障领域,“养老金全国统筹”成为网民们最关注的焦点。在教育改革方面,“如何完善和提高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育”成为网民们关注的重点。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精准脱贫、污染治理、个税改革、乡村振兴等内容提出了多项民生任务,相关部委负责人通过记者会、“部长通道”等形式,进一步作出了针对性强的真切回应,透露了一系列民生任务的时间表。

时间表也是责任表。民生工作量大面广、千头万绪,不仅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持续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坚强后盾,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参会风采:来自法院的代表委员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间节点,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齐聚首都北京,他们肩负着神圣庄严的职责使命,在这里凝聚共识,共商国是。

据媒体统计,在298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新代表超过了2200名,占代表总数的近75%;在2158名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半数以上都是“新面孔”。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有31名人大代表和16名政协委员来自法院系统。他们的建议或提案如何产生?他们看两会有哪些新视角?他们将展现怎样的新风采?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鲜活地体现在法院系统代表委员们的实际行动中。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正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第一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新鲜力量”。自20181月底知道自己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厉莉的心情就一直处于激动又紧张的状态。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厉莉具有多年从事涉金融类案件审判实践经验。据她观察,民间借贷纠纷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非法放贷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厉莉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增设“非法放贷罪”的建议,以期治理“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乱象,防范金融风险,稳定社会秩序。

为此次参会履职,厉莉进行了充分认真的准备并一次次和调研团队共同讨论建议稿中的表述细节。对于这份近5000字的建议稿,他们已经反复修改琢磨了很多遍。

201832日是厉莉去往代表团驻地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在“两会时间”,她一直主动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本职工作之外,厉莉的个人时间已经被媒体“预约”满了,“得多带点润喉片。”她开玩笑地说。

同厉莉一样,第一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迎新也来自基层法院。作为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李迎新近年来主审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例如涉市区重点工程案件、涉民族宗教案件以及北京市首例廉租房租赁案件等。在她的身上,汇聚着许多鲜花与掌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法系统“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随着北京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亲历者的李迎新在自己的岗位上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此次两会期间,她与政协委员们交流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递了一线法官们的殷切期盼。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包括31名法院系统人大代表在内,共有112位“政法面孔”,占比为3.76%。这是政法系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政法系统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占比最高的一次。他们在3月的北京播撒法治种子,放飞法治梦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