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5-11
星期天

《中国审判》33 187 出版日期:2017-11-2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尚秀云: 全心倾注少年审判 用情挽救迷途青春

1.jpg

“上法治公开课?没问题!我想提前了解下同学们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情况,以便制作教学课件。”刚走到办公室门口,笔者就听到“法官妈妈”尚秀云打电话的声音。最近她受邀为北京大兴安定中学学生上一堂法治教育公开课,一听是为青少年宣传法治工作,她立刻就答应了,这会儿正忙着与相关负责人沟通。

为学生们上法治课,是目前担任北京市女法官协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尚秀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翻开她的工作日历,上面排满了各类活动,每一件都与青少年法治工作相关。

结缘少审挽救青春

“其实最开始我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小时候觉得救死扶伤很光荣,尚秀云最开始的理想职业并不是法官。随着1987年海淀法院在北京法院中首批成立少年法庭,尚法官的工作重心就逐渐转向少年审判工作。作为一名法官、一位母亲,每当看到因为单纯的想法而走上歧途的孩子,尚秀云心里就充满着焦虑和惋惜。

尚秀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年仅15岁的少年程某,因涉嫌盗窃被起诉到法院。通过庭前调查,尚秀云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但由于父亲长期在国外讲学,母亲是医生,工作繁忙,父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受武打小说、武侠电视剧中“神偷”“义盗”等人物形象影响,程某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盗窃十余起。

然而尚秀云注意到,程某将盗得赃款全部分给了小伙伴,作案期间,也曾多次想过洗手不干。深入了解后尚秀云认为,家庭教育的失控,以及不健康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是导致程某犯罪的重要原因。考虑到作案动机,鉴于其是初犯,又认罪悔罪、全部退赃,合议庭对程某减轻处罚,判处缓刑。

判决虽然结束了,但尚秀云始终跟踪了解着程某的思想变化和改造情况,多次与其促膝长谈,倾听交流。孩子对尚秀云也敞开心扉,愿意说出心里话,双方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一次来信中,程某写道:“在我最不懂事的时候,您没有嫌弃我,而是用温暖的手拉了我一把,把我从歧途引向正路。我很想叫您妈妈,我有一个生我的妈妈,还有一个法官妈妈。”缓刑期间,程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学业,考取了重点大学。据尚秀云介绍,程某海外留学毕业后回国就业,工作认真负责,目前在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还时常逢年过节打电话给她。

在担任少年审判庭法官工作过程中,尚秀云逐渐接触到更多迷途少年。“看到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孩子们能够重回正轨,是我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在尚秀云的用心沟通下,许多未成年罪犯都放下戒心,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写信给她;出狱后,得到一张奖状、学会做一道菜、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都愿意第一时间告诉她。渐渐地,“法官妈妈”的称呼便传开了。

从医生到法官,一个是医治身体,一个是拯救灵魂,职业不同,相同的是拯救人生的善良初心。“让迷失的心灵在法律和爱的滋润下重返人生正途。”在一起起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在与一个个迷途未成年人的接触中,尚秀云逐渐树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

寓教于审惩教结合

作为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自1987年至今,尚秀云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少年刑事案990余件,挽救了一大批失足少年。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尚秀云认为,公正判决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家庭情况、生活环境,找到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导致第一次犯罪的原因。“就像医生对待病人,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有震撼力。”尚秀云说。

开庭审理前,尚秀云常深入走访未成年被告人家庭、学校、生活环境,向其家长、同学、老师、邻里了解未成年被告人日常的性格与心理状态。通过深入的司法调查,搜集品格证据,挖掘出未成年被告人自身的“闪光点”,找准能打动他们心灵的“感化点”,让少年法庭成为未成年人走向新生的转折点。

20多年前,一位年仅14岁的被告人小东(化名),因犯盗窃罪被捕。由于身材瘦小,坐在一米多高的被告席上,小东只露出了个小脑袋,面对着坐在对面高高在上的法官、公诉人,他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与恐惧,在法庭上号啕大哭:“我再也不犯错了,我知道错了!我想回家,我想爸爸妈妈!”

尚秀云受到触动,未成年人坐在法庭中,往往紧张害怕。严肃的庭审环境氛围常导致未成年人由于紧张而词不达意,对犯罪事实不能完整供述,对有利于自己的辩解意见也不敢发表。由于过度害怕,很多未成年被告人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审判,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识。

反复商议后,尚秀云和负责审理少年犯罪案件的同事们重新设置了少年法庭的布局。法庭以未成年被告人为中心,形成一个大写的U字,远处看又像一本打开的书。“课桌”“课椅”都采用天然木质的暖色,营造出温暖明亮的法庭气氛。合议庭位居圆弧正中,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和帮教席分别在两侧的统一弧线上,体现了审、控、辩、帮四方各司其职,在教育挽救未成年人上形成合力。

这样的法庭设置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有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积极接受教育。

帮教席是少年法庭的一项特殊设置,“我认为少年刑事审判与普通刑事审判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侧重庭审的教育作用。”尚秀云说。通过改变以往只有审判长一人坐堂问案的简单做法,把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老师、亲友请入法庭,与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共同施教,强化“庭审”的教育功能,往往对感化、挽救少年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曾经,帮教席上发生过这样感人的一幕。一名身患乳腺癌的老师,得知自己的学生犯了罪,认为自己作为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医院赶来参加庭审。在帮教席上,老师拿出了全班同学的毕业照片,对被告席上的孩子说:“你看看,这里面缺谁?”孩子看到熟悉的校园、亲近的伙伴,不由得失声痛哭。他知道,缺他自己。老师告诉他,全班同学都很想念他,希望他好好悔改,以后一定要努力赶上其他同学的脚步,不要被落下。孩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一边盯着照片一边哭着说:“我一定好好改造,我想念我的同学们,我还想回到他们的身边。”

尚秀云认为,庭审结束后的延伸帮教也非常重要,她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坚持“十日悔罪书制度”和缓刑接待日制度。要求被判非监禁刑的孩子,在缓刑期间每十天写一份悔罪书,同时要求自己每个月拿出半天时间作为缓刑接待日,对被判缓刑的孩子进行跟踪教育。海淀法院有一间少年法庭教育展厅,里面有三十年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审判过的孩子们的改造足迹。尚秀云说,一有空她就会来看看,这里的每一封信、每一张奖状、每一份小礼物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看着它们,就像看到孩子们在笑着对自己说:“妈妈,我已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开课普法宣传法治

“一半是法官,一半是老师。”尚秀云这样总结自己的少年审判工作。

开展法治宣传是少年法庭的一项重要职责,尚法官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为了更早地预防和减少犯罪,1997年起,尚秀云先后担任北京市八一中学、鸿雁打工子弟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学校的法制校长。通过“法官妈妈”法治课堂等方式,结合生动典型的案例,分析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讲解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的危害,告诉孩子们只有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筑起坚固的人生防线,才能远离犯罪。由于讲座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形式多样,案例真实,深受孩子们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1997年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候选人名单里原本没有尚秀云的名字。鉴于海淀区30多位选民的联名推荐,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给了尚秀云参选人大代表的机会。最终在15000张选票中,尚秀云获得了9800余票,成为3名候选人中得票最多的人。

“当我被通知要参加人大代表候选人陈述时,才知道是多位选民联名推荐了我,他们中间有犯罪孩子的父母,也有曾经协助法院对孩子进行帮教的大爷大妈。群众之所以推荐我当人大代表候选人,要投我一票,就是希望人大代表中能有一个肯替孩子说话的人,这也是我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最大心愿。”尚秀云欣慰地说。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间,尚秀云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提出数十件关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呼吁全社会都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尚秀云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行动一直继续着,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如今,退休后的尚秀云仍闲不下来,将更多重心放到法治宣传教育上来,专注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法治课堂从海淀区一所中学开始,逐渐扩大到全国数十个省份,近百所学校。尚秀云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态度,全心倾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不断为更多少年儿童普及法律知识。

2017922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三十周年表彰大会上,尚秀云获得终身成就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尚秀云表示:“我愿与全市少年法庭的同志们携手,为每个孩子都享有幸福的人生而不懈努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