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5-08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特稿 >> 正文
周强在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成果专题展上强调
充分发挥环境司法作用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17-06-06 09:10:04    作者:乔文心    来源:人民法院报

01.jpg

图为周强与出席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成果专题展开幕式嘉宾一起参观展览。孙若丰 摄

6月5日上午,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成果专题展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开幕。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司法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法院共同努力下,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强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工作。一是以现代环境司法理念为引领,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依法惩处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犯罪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作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判决,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教育功能的典型案例,促进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建设,探索完善审判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推动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地方各级法院根据本地实际,合理设置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制度和归口审理模式,构建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积极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三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环境资源审判队伍。人民法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环境专业知识的审判队伍。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建立环境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组建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业务交流和会议研讨,推出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为审判实践提供了指导。部分地方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家库,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四是加强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人民法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力搭建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中国环境资源审判的发展成就,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环境问题,促进了全球环境治理。

周强表示,在“世界环境日”举办此次展览,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次全面汇报和深入交流。希望通过展览让全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同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更加深入有效开展。他强调,全国各级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环境资源审判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司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主持开幕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张德霖,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国务院法制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炤,全国人大代表郭军、吴青、蔡学恩出席开幕式。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出席活动的嘉宾观看了环境资源审判成果专题片并参观了展览。

此次展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分为七个板块,从环境资源审判的历史沿革、职能作用、机构建设、工作机制、司法理念与审判规则、理论创新、团队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全面介绍了人民法院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果。


关注《中国审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