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6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侠客何为
时间:2017-01-09 16:39:14    作者:谢智星    来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法院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好强斗狠的民族,但中国武术却在世界享誉盛名。武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侵略和伤害,而是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武术高强的英雄豪杰,或行侠济世,常救人于危难,或仗义疏财,过着逍遥绝尘、世人向往的生活。

人称之为“侠”!

然而,“侠”的初始之义却不以武术闻名。何者为侠?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不难发现,“侠”其实是一个象形文字。侠,夹人也。《说文解字》中说,“侠者,俜也”,引申为助人。如果要进一步进行阐述的话,“侠”就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且具备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勇气、道德仁义、有大作为的人。这是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这一点,司马迁在其《史记•游侠传》中有更清楚的解释,该文写道“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文章重点列举了朱家、郭解等人,他们或许并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其事迹也并无太值得称道之处,比起《史记》的其他部分,也缺乏戏剧感,但司马迁着重表现了他们在社会上影响力之强大,“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这样的场景在王侯公卿的传略中是不常见的。

无独有偶,班固的《汉书》也有一篇专门写“侠”的文章。文章叙述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汉代七个游侠人物的事迹。汉代的游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分子,既包括有社会中上层“豪杰”人物,也有下层各色人等,无严密组织,有领头之人,活动范围较广,社会能量较大,最大的特点是结成社会集团,自行其是,不遵官府的法度。《史记》《汉书》都传写游侠,但思想不同。司马迁歌颂布衣之侠,他既划清侠与儒的界限,也区分布衣之侠与豪暴之徒、民间盗跖之不同,肯定游侠讲求信义、打抱不平的精神,指出游侠行为“虽不轨于正义”,触犯封建法纪,但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故特为其树碑立传。

但现代人说起心目中的“侠”,恐怕想到的既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朱家郭解,也不是《刺客列传》中动若惊雷的聂政荆轲,更不是《水浒传》中的一干好汉,而是金庸小说里的郭靖萧锋了。然而,回旋于金庸小说中“侠之大者”的主题,归于初始,却依然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所叙述的“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典型形象。侠,与形而上的国家控制并不相干,人们甚至不愿意将“侠”和“官”扯上一点关系,“侠”重的是“功于当世”、死不足惜的傲然气魄。这种侠的精神,这种源自于社会草根阶层的魅力,恐不是强调“小不得僭大,贱不能逾贵”的班固所能理解的。

要说的是,侠并不是汉代的特产。侠从何来?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侠”的“身影”。春秋战国,刀兵四起,百家争鸣,尚武、养士之风盛行。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数千,其实食客就是所谓的“士”。士分文士和剑士。文士即谋士,剑士即武士。剑士好勇斗狠,但也讲究知恩图报,经常有剑士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他认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才是真正的大义。墨子用自己的行动为“义”做了最好的诠释。楚惠王年间,公输盘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历经十天,奔走千里,废了三双鞋子,脚底重茧,赶到楚国见公输般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说服公输盘后,再见楚王。楚王不听,墨子让公输盘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公输盘九攻之,墨子九拒之。公输攻已尽,而墨子守有余。公输欲杀墨子以绝其患,墨子置生死于不顾,坦然说道:“你杀了我也没有用,我的弟子禽猾离已经带着守城器械和三百弟子到宋国去了。”楚王无奈的说道:“吾请无攻宋矣。”当时楚是大国,宋是小国,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肯定是灭国之灾,肯定是生灵涂炭,血流千里。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说楚,不但体现他胆识过人,而且还表现了他为了大义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正是“侠”精神的起源,可见始于墨子。墨家,侠者也。

但由于侠士“以武犯禁”直接扰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屡被统治者所禁。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侠士就不再存在,相反,它深潜于民间,不绝如缕。更重要的是侠义作为一种精神和处世准则,虽被上层统治者所反对,却活在下层人民的心中,形成一种中国民间的文化精神。在历代农民起义的活动中,侠义精神都作为一种团结民众的精神支柱而存在。他们所打出的“均贫富”旗帜,就充满了墨家的“兼爱”意旨。明清以后的帮会社团,也都有墨家巨子组织制度的影子,他们讲信义,重然诺,共甘苦,轻生死,都有浓厚的墨家之风。他们“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行为准则,也正是“兼爱”思想的体现。三墨家的侠义精神,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汉魏以来,以武行侠的侠士,逐渐成了文人骚客的歌咏对象。也许是武侠的精神感染了诗人和文士,也许是诗人和文士不甘于自己白面书生的文弱地位,也许是武侠和文士在精神上是一种互补,总之,歌咏侠士精神的诗歌与描写侠士形象的传奇和小说便应运而生,从而给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幽并游侠儿”,就寄托着他希望赴身国难、建立边功的愿望和理想。晋宋之际的陶潜,本是位隐士,但他却写出了一首《咏荆轲》。

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其名著《神雕侠侣》中写了一段很感人的对“侠”的阐述,我是比较认同的。《神雕侠侣》第二十回中写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于金庸而言,真正的大侠,必然是那些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人。

故而,一言不和血溅五步不是侠,一时的意气之争不是侠。真正的侠者,大到为国为民,小到见义勇为。真正的侠者具备悲天悯地之心,有爱心,爱百姓,爱众生,爱万物,兼相爱,交相利;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苦为苦;侠者即仁者,侠者爱人。因此即使在危难之中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侠者贵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这才是真正的侠客所要坚持的。  


关注《中国审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