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4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三八佳节忆丁玲
时间:2015-03-06 09:31:56    作者:湖南省汉寿县人民法院 赵胜兰    来源:《中国审判》网刊

今年的“三八”,是第10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1942年的3月8日,女作家丁玲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三八节”有感》的文章,虽然时间已走过73年的光阴,但在迎来“三八妇女节105周年”的日子里,重读丁玲当年的这篇文章,却仍然让人感触良多。


丁玲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里,描述了当时延安女性的现实处境,并在文章结尾给女性提出了自强的建议,建议女性不要让自己生病、使自己愉快、用脑子、下吃苦的决心。丁玲在纪念妇女节的日子里,呼吁女性自重、自立、自强,以真正实现妇女自身的独立和解放。丁玲之所以敢发别人之所未发,这与她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丁玲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她年轻的时候,就有着“叛逆”的灵魂。《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现,就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文坛。茅盾先生评价她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作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作家丁玲女士满带着五四运动以来时代的烙印……”是的,丁玲早期的作品,就已经充满了鲜明的女权意识,并带有相当的政治性了。1929年,她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旗帜下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左翼作家,还勇敢地出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并于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八月的生活》、《团聚》等描写了底层人民的悲苦,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当然也曾有不少评论者为丁玲身上的政治意识太多而感到遗憾,但她生命中最值得我们追忆的,恰恰是那一段红色的生活,她是红色政权里的一颗闪亮的星辰。


在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题材的作品后,丁玲并没有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向去,而是走出书斋,走出都市,走向延安,走向人民,走成了战士。1936年11月,丁玲奔向了红色根据地,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毛主席都夸赞她说:“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她“纤笔一支”,却是“三千毛瑟精兵”。她的后半生,虽多遇挫折,可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钟爱红色的文化,且九死而不悔,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而又多灾多难的人。众所周知的原因,丁玲的人生有三分之一的黑色低谷,她自己曾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像在长江上行船,从四川到上海,中间要碰到多少礁石险滩……我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但忍辱负重、生性倔强豁达的丁玲却总是满怀着一颗灼热的心,充满着希望。她的心中总是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焰——是政治,是真理,是信念,是革命,是斗争。她关心政治,关注文坛,忧国忧民,抑制不住地要投身其中,要站出来发言。她要歌颂,要怀念,要指点评论,要臧否褒贬。她写不出那种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性灵”文字,因为她难有那种平和中庸的心态。她笔下的文字,是色彩浓烈,激情似火,滔滔荡荡,如同她那刚烈的性格。在延安的头三年,丁玲先后创作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东村事件》《压碎的心》《新的信念》等小说,她摒弃了“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作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莎菲型女性,塑造了穷困的普通劳动妇女,塑造了立场坚定的女革命者形象。随后,丁玲在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里塑造了一个虽遭受着日军凌辱却又忍受折磨坚持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青年女子贞贞,揭示了女人为革命作出的更大的牺牲。1948年,丁玲创作完成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的这部沉甸甸的长篇巨著,完全不见温和的痕迹,是一个强悍、骁勇的无产者的写作,在血与火,泥土气与阳刚气里,散发着民族解放和自立的渴望,在作品中塑造女性黑妮的形象时,她内心深处的女性解放的追求又浮现出来。这部被称作“史诗似的作品”,得到了社会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丁玲逝世后,许多国外知名人士都极为关注。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娜的唁函就是:“她永远在那里!” 记得《雪莱墓志》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并没有消失什么,只不过经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化成了更加绚丽的瑰宝……”我想用在丁玲身上也并不过份。她的文学就如同太阳普照的桑干河,真实而又可亲。她不仅告诉我们文学的功用在于诠释生活,文学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且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坚毅、顽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必将如同她笔下那些难以被打败不向命运屈服的坚毅女性一样,激励着现代女性更加奋力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朱玲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