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6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痛并清醒着
时间:2014-12-15 10:36:15    作者:张玲    来源: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

祭奠是为了怀念,怀念是为了铭记,有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正如有些疼痛我们无法忘怀。

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早早的起床,守在电脑前等着看公祭仪式的现场直播,这一刻我想与全国人民一起为那一年冬天在南京遇难的三十万同胞默哀,愿今天这十三亿颗心可以抚慰那三十万在天亡灵。

直播开始了,眼泪从镜头开始投向那灰色肃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就没有停止过,一排排“国家公祭”四个黑色大字,沉重的让我窒息。仪仗队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旗杆,这是平时迎接国外重要领导人的专门仪仗队,今天,国家用这最高礼遇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们。国歌奏起,五星红旗在大家齐唱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我好想问问那三十万亡灵,你们看见了吗?国家现在已经富强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昂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了。你们听见了吗?我们今天十三亿同胞为你们共唱国歌,只为你们的灵魂可以安息。你们感受到了吗?我们用国家最高礼遇在你们的祭日为你们祭奠,十三亿颗赤诚的心为你们真诚的缅怀。我们不曾忘记你们,不曾忘记你们那一年遭受的苦难,不曾忘记我们肩负着要让国家富强悲剧不再上演的使命。

77年前的今天,南京,这座美丽的六朝古都开始了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浩劫。繁华,一夜之间倾废,喧闹的街市成了露天的坟场,曾经弥漫着酒香的秦淮河只剩下刺鼻的血腥味。南京,除了刺刀声和哀嚎声,死一般的沉寂。“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血透江河,永志不忘。”我们在这长鸣的警报声中寄托着集体的哀思,在这沉痛的默哀声中抚慰那些受惊的灵魂。

解放军开始向遇难同胞敬献花篮,安魂曲响起,他们缓慢而庄重的走过刻满遇难者同胞名字的纪念墙,这座灰色的墙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长、如此的沉重,这是三十万死去同胞的集体墓碑。镜头拉近在墓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上,我仿佛能看到这些冰冷名字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曾经他们或是拥有梦想的有志青年,或是拥有幸福家庭的娇妻,或是享受悠闲生活的老人,甚至是奔跑在街巷的孩童。一切的美好从12月13日起灰飞烟灭,他们的生命戛然而止,就像播放的电影突然断片,一切来得那么突然,甚至来不及恐慌,来不及叫喊,来不及哭泣,三十万条生命就那样埋葬在那一年寒冷的冬天。那个冬天,无辜的百姓,成了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玩偶;那个冬天,繁华的南京,成了一座没有生命与信仰的空城。那个冬天,古老的中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的呻吟。那个冬天,华夏民族的血液从撕裂的伤口处喷薄而出。 

眼泪再一次模糊我的视线,朦胧中我仿佛能看见灰蒙蒙的南京城到处是倾倒的残垣和慌乱奔跑的身影,能听到日本侵略者肆掠的狂笑声和遇难者痛苦的哀嚎声,能感受到这座古城弥漫的惊恐和茫然。

历史不能忘记,虽然每次想起都会让人疼痛,但这种疼痛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上的最真实的一课,这是遇难同胞们用血为我们染成的教科书,而不让悲剧再次上演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自己不断强大。我想,无论是多么恢弘的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是多么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真正能让逝者安息的应该就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