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0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心中的“秋雨”
时间:2014-12-09 15:53:14    作者:刘建民    来源: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

早晨起床,推开窗子一看,天空中丝丝渺渺的秋雨飘落下来,阵阵凉意沁入心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它不像春雨那样细腻温柔,润物无声,也不像夏雨那样般豪爽澎湃,荡漾喧哗,却是如此地宁静、典雅。也许是自己生于乡野的缘故,对于大自然的雨水,最为敏感,也满怀感激。就像这秋雨,它虽让人伤感,却给人清凉温润,让人心生怜爱。

作为男子,我时常把秋雨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我曾经长久的站在雨中,没穿雨衣,也不戴斗笠,就那么光着脑袋看雨丝像千万枚羽箭向我袭来。我甚至将双手合掌,伸向雨中,耐心等待,看手心里的水一点点积聚起来,让我可以自饮,让我可以赠人,赠给我所思念的人。此时我似乎听到了李商隐在秋雨中唱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唱出了多少离人的心声,慰藉了多少孤独的心灵!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雨使人变得敏感而脆弱,多情而感伤。

古人讲,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女子伤春,无非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落寞与孤独。男子悲秋更甚,有更深的情怀,是见到万木萧瑟,满地黄花,乱红飘零时的感时伤己。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悲凉感更为深刻而沉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如果再赶上凄风冷雨,那更是“已是秋深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不光对秋雨情有独钟,对秋天也是爱之切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唯有秋色能让我们的眼睛、心灵在四季的轮回里,感受到沉稳、成熟。这就如同我热爱写作一样,甘于忍受寂寞,为心中的梦想发愤图强,不管成成功与否,最起码我之拼搏过——快乐时,我写,把一个快乐放大成千万个幸福分享给别人;悲伤时,我写,把一万个悲伤压宿成零个疼痛留在自己的心中。

凝望着窗外似烟似雾秋雨,仿佛倾听灵魂的对话,体验真情的奔泻,期待心灵的遥相呼应,感受年华的淙淙流淌。许多细腻的感情都会随着雨珠落地,裂溅开来,历历在目却又模糊不清。记得多年前的一个秋雨天,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枝钢笔丢失在乡间的小路上了。许多年后,我才悟出这原来是一种吉兆。那枝遗落在草丛和泥土中的笔,吸足了泥土草木的气息,天地之间的灵气,在我如今的笔中化作清澈透亮的涓涓细流淌出来,使我的创作灵感不至于变得干涸。正是用那枝笔,我写下了少年时代最初的稚嫩文字。那些文字,现在当然早已湮没于时光,在人生的变迁中荡然无存。但我曾经怀着一颗怎样的痴心,长久地凝视着写在纸上的文字,看新鲜的墨汁渐渐干燥,颜色也由蓝而黑,终于变成一种固定的、经久不褪的东西,成为内在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家乡水平如镜的方块形稻田和那些方格的稿笺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弯腰于稻田和俯身于稿笺,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耕耘,但我最终选择了稿笺而不是稻田来消磨我漫长的一生,却并非出于偶然,倒更像是天意注定。如今我对于遗失的那枝钢笔,怀着的不是惋惜而是感激之情了。我知道,一个有思想人仅仅靠吸取墨水是写不出任何有生命的作品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二十九载青丝长,正宜散发弄扁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