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6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法律认同:民俗、民情、民心
时间:2014-10-09 11:45:26    作者:翁贞    来源: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

法律需要认同。一部好的法律,不仅仅是用强制力约束公众,更需要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这需要公众从道德上、从情感上、从心理上认同法律。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在《法律帝国》中写到:“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法院是法律的集结地,法官是法律的适用者。如果公众对法官、法院的公正产生怀疑,又何谈对法律的信任。公众对法官的认同感直接决定着公众对法律的认同感。法官要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必须要尊重民俗、了解民情、赢得民心。这里的民俗是指当地的风俗,民情是指人们的情感,民心是指人们的心理。要同时获得三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法官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是不可能将当地的民俗与法律统筹衔接。如果法官没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不可能将法律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人们的情感中。如果法官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是不可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法官尊重民俗,获得公众从道德上对法律的认同。有一句法律格言说道,“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法律反映了人类的经验智慧,也包含了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观念。立法者将此固化为法律,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坚守了长期以来普遍遵守的道德理念。但法律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兼顾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法官面临复杂的案件纠纷时,总会碰到无法可依的局面,需要结合当地的风俗找到解决案件的方法。古往今来,能够留存下来的风俗习惯,对当地人们而言,有着像信仰一般极强的认同感。如果说用法律办案,人们还不能完全将法律与道德等同起来,那么,用民俗办案,获得了人们在道德上的认同感。尊重民俗,也就是尊重当地的道德观念,将法律与道德更好地统筹起来,法官就是最好的统筹者。被称为“最懂农民的法官”翟树全就是这样的一个统筹者。翟树全扎根基层,通过多年的生活、工作经验积累,对当地的民俗及农民的生活环境十分了解。翟树全充分尊重当地民俗,利用过硬的业务水平,探索出民俗在处理法律滞后的案件中所拥有的当地群众的道德价值取向优势,让当事人从道德上认同法官的处理方式,从而认同法律的公正性。尊重民事,更能让民众将道德与法律联系起来,获得民众对法律的道德认同。
    法官了解民情,获得公众从情感上对法律的认同。法官要了解民情,就必须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法官。如果法官不了解民情,人们很难从情感上认同法官。如果法官不了解民情,那么法官所适用的法律也必定得不到人们在情感上的支持。了解民情,是法官办案的基础。了解民情,更是法官调解工作的重要基石。也许有人说,法律是无情的。但法律的适用者——法官是有情的。法官不仅仅是在适用法律,而是在一次次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能够在一件又一件的纠纷中,将法律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人们的情感中,让人们认同法律,这是法官追求的价值目标。翟树全作为法官,亦是如此。翟树全在办案中一直坚持写“民情日记”,寻找办案规律,确定下次调处方向。这不仅仅是在用法律办案了,这更是在用心去解决案件纠纷外存在的其他矛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如翟树全在办理哈拉海镇柴岗村姚某因粮食直补款与侄子发生纠纷,村里和镇政府多次调解没有成功。若是严格按照法律办案,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案件可以早早结案,但翟树全却没有这么做。他想得不是结案,而是彻底化解矛盾。翟树全找来村支书,拿出笔来,详细地给叔侄两人算账,一笔笔确认,一点点解决。在账算清楚后,翟树全了解到双方是叔侄关系便打出亲情牌。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双方各让一步,最终握手言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翟树全在办案中不仅讲法,也讲情。他讲的不是人情,而是当事人相互之间的情。虽然当事人在纠纷中已伤了原先的和气,但法官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断案,更在于缓和矛盾,缩小矛盾,化解纠纷。只有了解民情,才能真正获得民众从情感上对法律的认同。
    法官赢得民心,获得公众从心理上对法律的认同。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样,法律要征服天下,必先征服人心。全国模范法官陈燕萍曾这样说过:“法官不是官,决不能摆官样”。在人们还对旧时青天大老爷的形象有所顾忌时,新中国的法官以司法为民的亲切态度逐渐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司法作风的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的不断完善,当下的法官正与时俱进地适应着新时代的各种挑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翟树全亦是其中的一份子。23年来,翟树全一直坚持在基层法院的法庭上,用他的汗水、智慧、人格感染着人们。被当地群众称为朴实、消瘦、亲和、正直的法官,翟树全用他的实际行动征服了当地的群众。他承继着法官优良的司法作风,正直、廉洁。他坚持着法官强大的司法信念,坚守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不计回报、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法官赢得了民心,更为法律赢得了认同。
    法律是客观存在的,法律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人的意识作用于行为,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的道德水平、情感方向、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人们认同法律,其主观能动性与法律追求的目标一致时,社会的矛盾才会逐渐减少。因此,法律需要得到人们认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