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7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法官随笔 >> 正文
“怀才不遇”是种病
时间:2014-05-16 15:24:49    作者:石情情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

我是标准的80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恰恰是80、90后的一种通病。

从60-90年代的朋友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60、70年代的人基本上对生活、工作都持有一种很安然的状态和心理,也就是知足常乐。反观之,80、90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存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思想。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抱怨简直是无处不在,经常会被动的听到一些,从个人感觉上来说,听这种抱怨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虽然你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鞭策自己,但是更多的是不想听、不愿听。

什么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在百度上解释为“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多指屈居不得志”。“生不逢时”这一说法在现在社会显然是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好大概也不需要我在这里大肆宣传。“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不可否认我们的体制机制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俗话又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整天将“满腹经纶说不出”、“看不到我的闪光点”等语词挂在嘴巴上的人,你是否也用了同样的深度去思考了这两句俗话!最后我们来看看“怀才不遇”中最重要的一点“才”,“才”是生存之本,大到生活、工作,小至点点滴滴,都需要你具备相应的能力,这就是“才”。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就都有一种“才”,只是我们的“才” 方向不一、大小不一。说这话的意思,其实没有特别标榜的意思,只是想告诉某些人不要拿着你的高学历来证明你的“才”,也不要拿着你的“才”来抱怨与自己期望不符的待遇,也许那就是现阶段的你所应有的待遇,不是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么?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里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当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不能完全决定性的认同,但是它决非空穴来风。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间接地反映在人的欲望与需求上,也就是说你的欲望与需求其实是你的潜意识的显性呈现,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借口来掩饰。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导致我们“怀才不遇”的异常心理主要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但是,意识不到的痛苦,并不是冲突和痛苦的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

从这一层面来分析,“怀才不遇”是一种病,一种心理疾病。压力,“怀才不遇”的压力源主要来源于精神性和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如何消除我们的压力,使它不以变态的形式表达自己,这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对压力的适应。也许你的境况不如人意,也许与你期望相差太大,但是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工作,在它锤炼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学到的东西永远属于你,成功的大门也在悄悄地为已开启。

愿且行且珍惜!共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