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3-29
星期五

《中国审判》2016.20 150 出版日期:2016-10-2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裁判文书公开再次“升级”

文 花蕾

   一份份裁判文书凝聚着法官的智慧,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变迁。裁判文书是审判工作的最终产品,更是公众衡量司法公正性的重要载体。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施行,这意味着裁判文书公开再升级。裁判文书公开流程的进一步完善,加上获取司法信息的更便利渠道,无疑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法治的文明和进步。

   2013年7月1日,按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全国法院统一、权威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正式开通。同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生效实施。该《办法》规定,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全部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在该网站率先集中公布第一批裁判文书。

   2014年1月1日起,按最高人民法院文书上网规定,各级法院本着“依法、及时、规范、真实”的原则,陆续将生效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法院均建立裁判文书公开督促通报制度。截至2015年6月底,裁判文书公开工作实现了全国法院全覆盖、案件类型全覆盖和办案法官全覆盖。2015年12月15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全新改版上线。围绕“内容权威、技术先进”两大重点,提供主动式检索服务,实现智能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裁判文书的公开。2016年8月起,中国裁判文书网每日访问量均超过2000万次,单日最高访问量高达5463万次,且访问量增长态势明显。截至8月16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超过2000万篇,网站访问量突破20亿次,用户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亿的访问量来自海外,其中北美地区的访问量超过1亿次。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

   修订后的《规定》正是对3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旨在解决实际问题。《规定》明确并扩大了文书公开的范围,一是详细列举了应当公开的裁判文书类型,以纠偏一些法院仅公开判决书的做法;二是对依规不公开文书的案件,要求公开理由,以避免个别法院滥用不公开事由;三是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文书一律不公开调整为隐去隐私内容后上网公开。这将与三大诉讼法对于涉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公开宣判”的审判原则相衔接。《规定》平衡了司法公开与诉讼参与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保护家庭伦理利益,明确要求不公开“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文书;确保在文书公开过程中严格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明确要求删除车牌号码、动产或不动产权属证书编号等个人信息,删除家事、人格权益等纠纷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规定》还在减轻各级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工作量、降低上网裁判文书出错风险、强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增设一系列配套制度。

blob.png

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工作座谈会 摄影 孙若丰

   法院每天把审结案件的裁判文书第一时间推送到互联网上,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展示中国司法的裁判标准,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更是一种勇气和态度,也是司法机关的一场自我革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多次强调,案件审理过程公开、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民商事案件执行公开,通过公开促进公正,一个个案件审理实现公正,积累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助于增强法院及法官的责任意识,是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保障公众知情权,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人民法官应克服裁判文书上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量剧增等畏难情绪,勇于担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司法公开的潮流中。

   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助于强化法院及法官的精品意识。试想,一份或错字连篇或认定事实草率、或说理逻辑性差、抑或引用法律条款错误的裁判文书上网公布,不仅会让当事人对这起案件的承办法官和所在法院失望,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的公正司法形象和公信力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广大法官应树立精品意识,让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展示人民法院公平正义的“窗口”和“名片”。

   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助于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界对法院的监督。实际上,裁判文书公开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裁判文书可以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权威素材,弥补信息不对称,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更理性选择交易、交往对象提供参考,引导诚实守信风尚。公众能便捷地获取裁判信息,涉诉民众可以通过关键词查询,了解类似案件的大致裁判方向,以指导其今后的诉讼行为。文书公开对法律共同体职业化、专业化也大有裨益,既能让裁判者更为注重文书质量,并因优秀文书产生职业尊严,又能促进法律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可以期待,随着新规的落实,我国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将进入新时代,公众可以更大程度地感受司法的公开与公正。

   对于未来司法公开工作,要重点突破哪些难关,本刊邀请了权威人士解读规定内容,了解本次修订工作的背景、指导思想,文书公开范围的变化,以飨读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