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南省桂阳县人民法院流峰法庭庭长李春 文 许素萍 李婵 王晶 彭耀华 初见“老李”,是今年正月的一个雨天。高高的个头,敦厚的身影,憨笑的面容,话不多,却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全感。 他长相普通,大众脸,却与辖区内的36万老百姓都“混”得脸熟,无论同事还是当事人,都热情地称呼他“老李”。 他没有高学历,但他带领的流峰法庭却被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他就是湖南省桂阳县人民法院流峰法庭庭长李春。 “24年的坚守,只为你眼里的感动” 流峰法庭位于桂阳县西北重镇流峰镇,距离县城近一小时车程。该庭辖区17个乡镇,36万人口,地广人多,民情复杂,因此被称作“湘南第一庭”。 1973年出生的李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1992年,19岁的李春从郴州农机学校毕业后考入桂阳县人民法院,尔后被派到法庭工作。 24年来,流峰法庭从最初的无办公场所、无审判庭、无硬件设备,到现在达到了审判楼里互联网覆盖的“一站式”服务。法庭,成了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场所。 24年来,李春从书记员到审判员,从审判员再到庭长,他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角色转变。他多次被评为全市法院优秀法官、全市法院“办案能手”;多次被县委记三等功或嘉奖;2014年被评为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获评“最美桂阳人”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年近七旬的李积悬和其他7名业主购买了樟木村新市场项目的预售门面。后因种种原因,新市场项目被叫停,项目承包人罗文携款出走避而不见。一想到自己大半生积蓄买的门面没了影,李积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打听罗文的下落,但罗文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李积悬同其他7名业主到桂阳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后,8起案件被分配到流峰法庭。作为主审法官的李春,第一时间带着办案法官潘毅深入广州找寻罗文去向。经过两天的苦寻,终于在一家工厂找到了罗文。李春耐心地劝导罗文:“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你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大家对你的信任,更是触犯了法律,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啊。”经过李春的耐心教育劝导,罗文答应回乡应诉。最终8名原告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原告们要回了3年前的预付款及利息。 事后,李积悬给李春送来土酒,被拒绝后又送来土鸡鸭,再一次被拒绝。 李春说,老百姓的感情很朴实,他们眼里闪烁的感激之情让人忍不住想用尽全力帮助他们。 “老百姓理解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是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 宁小霞和李军两人都是自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同样遭遇的两人结识后惺惺相惜,组建了家庭并很快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日子过得清贫,但也算安稳、幸福。 不料,2005年的一起车祸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宁静。那天,李军喝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身体再次落下残疾。宁小霞克服身体的不便,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想到李军却从此自暴自弃,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冲宁小霞发火。实在无法忍受的宁小霞选择了分居。5年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宁小霞诉至法院,要求与李军离婚。 受案后,李春和同事到李军家里了解情况。破旧的土坯房,阴暗而潮湿,李军一个人蜷缩在墙角的矮板凳上。 李军没有兄弟姊妹,只有一个已改嫁他乡的年逾70的老母亲。 “你这住的地方都没有,两个小孩吃苦啊。”李春见了直掉泪。于是,他立即联系了当地党委政府,帮李军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手续。 为帮助李军解决住房问题,李春又找到了从村里走出去的某知名人士,请他出资为李军建起了一栋约40平米的住房。有了低保,又有了住房,李军一家总算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考虑到宁小霞和李军行动上有所不便,且住的地方又离镇区较远,李春决定把庭审搬到了村里。 在村里开庭,乡里乡亲都来旁听。李军红着脸,拉着李春到一旁说:“李法官,你是个好人,之前是我对不住小霞。你这庭就别开了,我都听你的。” 李春听了,把意思转达给宁小霞,两人都表示愿意接受调解,一起看似棘手的离婚案件最终调解结案。 “要真正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替老百姓着想,他们才信你,才理解你,事情才好办。”在流峰法庭的10多年里,李春觉得,基层法庭处理的大多是琐碎事,如果没有老百姓的理解,你就变成了“多管闲事”,事就难办了。 近几年,李春年均办案数量都在100件以上,每一件案件都办得妥帖牢靠,实现了零投诉、零上访。问起窍门来,李春笑着说:“哪有窍门?唯一的窍门就是多沟通,你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把那些理说给老百姓听,即使输了官司,他们也心服口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流峰镇距离县城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由于常年驻庭,李春很少回家。 一天,李春从法庭回家,小女儿抱着李春就唱“爱我你就陪陪我”,李春听了心里很不好受。哪有做父亲的不疼爱儿女、不想陪着孩子成长的!可是李春除了自己的孩子,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照顾。 两年前,春节过后不久,流峰法庭受理了新年第一起离婚案件。十几年前,小李和小范两个年轻人在亲戚的介绍下认识并结婚了。婚后,小李陆续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为生活所迫,夫妻俩都外出打工,也因此聚少离多,感情越来越疏远,最终导致双方上法庭闹离婚。 受理这起案件后,李春带领法庭干警到他们家去组织调解。一进屋,看到3个孩子在家中无人照顾,穿得脏兮兮的。因为父母闹离婚,3个孩子在年后都没有去上学,平时就是12岁的大女儿带着弟妹在家里玩耍。李春和同事们看到这一幕都心酸难忍,“无论如何都要争取调解,要让这3个孩子有人照顾、有人管”,李春和其他干警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李春找来了双方家人,邀请了当地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经过多次劝说,小李和小范两人仍然坚持离婚。“你们俩离了,这孩子怎么办呢?3个孩子都还小,总得有一个人留下来照顾他们。”李春对铁了心要离婚的小李和小范说。思虑再三,小范决定留在家里找事情做,便于照顾3个小孩。小李继续外出打工,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每月可以支付小孩抚养费500元。家是没了,但是有父亲的陪伴,孩子们就有了依靠。 流峰镇是劳务输出大镇,辖区内16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5万人左右。流峰法庭每年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450件左右,其中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占48%以上,且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98%以上涉及到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 为此,每次遇到这类案件,李春都要求优先调解,力保家庭和谐稳定,尽力让留守儿童在完整、和谐、温暖、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李春给小女儿讲了许多留守儿童的故事。现在,小女儿不但能理解爸爸的忙碌,还时常嚷嚷着要李春带她去认识那些爸妈不在身边的小朋友们。 在李春的率先垂范和悉心领导下,2011年,流峰法庭被郴州市评为“全市青少年维权岗”。2014年,流峰法庭被湖南高院、湖南省司法厅评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优秀人民法庭”,被湖南高院评为“全省法院先进集体”。 “便民才能更亲民” “我们流峰法庭辖区有17个乡镇,老百姓跑一趟法庭极不容易。”从农村出来的李春对群众诉讼困难常有共鸣,感同身受,非常理解。 为尽可能地方便群众诉讼,李春大力推行巡回法庭、上门送达、远程立案等便民举措。 四里乡阳家村颜某某等3人承包了本村电站,将原来的土堤改建为石砌堤,但改建中未设警示标志。2014年3月21日下午,原告8岁之子刘某经过引水渠时不幸掉入渠里,水流将其冲到发电机旁进水口处,溺水身亡。事发后原告要求颜某某等3人赔偿,双方意见不一,政府多次调解未成。 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复杂性,李春决定实行巡回审判,并依法追加涉诉电站为被告。开庭前,他与法庭干警先后多次赶往涉诉电站勘察现场、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 8月18日清晨,李春赶往四里乡政府,忙着挂国徽、拉横幅、布置开庭场地。当天,2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了旁听。庭审进行了大半天,直到晚上9点多,终于调解成功。4被告最终愿意赔偿原告儿子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相关费用10万元。 流峰法庭辖区每年约有11.6万人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有麻烦需要到法院立案的在外务工人员想利用春节假期回家立案,随后又外出打工,可是这样一来法庭后续的送达、开庭等工作因为找不到当事人而变得困难。 这时,李春提议调整假期时间,利用当事人清明节回乡祭扫的有利时机,对难送达的案件,加大查找力度及时送达;对难执行的案件,开展突击执行活动;对难取证的案件,积极寻找相关人员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庭干警的支持。流峰法庭的“清明行动”,也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老百姓对此竖起了大拇指,测评表上有了更多个“满意”。 “每个案件结案后都要给当事人发放测评表,接受当事人评判。”李春指着办公桌上一摞评分表说。 在李春看来,审理案件不仅仅只是判决,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如何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需要法官用心、用情去践行。 “人生有味是清欢” 胡芳,湖南浏阳人,是流峰法庭一名90后书记员,大学毕业后考入桂阳法院,被分配到流峰法庭。离县城远不说,光是语言不通就够胡芳头疼的。 桂阳县方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初到流峰法庭时,胡芳做庭审笔录,当事人用流峰话回答法官问题,胡芳听得云里雾里,噼里啪啦记了一通,当事人庭后看笔录,怎么也不肯签字确认,“我不是这么说的,你怎么能记成这样呢。”刷的一下,胡芳的脸和脖子都羞得通红,杵在那不知所措。 “老乡,这是外地娃,听不懂我们说话。我们现在按您的意思重新改改。”李春走过来和当事人解释,一句一句修改庭审笔录。 这件事让胡芳印象非常深刻。从这以后,李春每次开庭都会用普通话给胡芳翻译当事人说的话,在平时的工作中,李春有意用流峰话和胡芳沟通,“你和老百姓说方言,老百姓就把你当自己人,距离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流峰法庭现在共有9个人,其中有4个是外地考来的年轻人,李春都要求他们学一学流峰话,开庭、调解的时候能帮上忙。现在,胡芳已经能完全听得懂流峰话,还时不时能顺溜地说上几句。 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胡芳心目中的李春,胡芳概括不来:“太多了,他既是庭长也是师傅,在法庭里是既当爹又当妈。” 法庭有一个小食堂,平时不忙的时候,大伙就会到食堂露一手;可是到了节假日,有家的同事都回家了,像胡芳一样的外地年轻人就没地儿吃饭了。李春和妻子商量好多买几样菜,把胡芳他们带到自己家里吃饭。一来二去的,李春家变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小家,胡芳和其他同事私底下都叫李春“老李”。 李春不太会用电脑打字,用他的话说,“每次用电脑打判决书,思路都会被打断,写不好。”所以李春都是手写判决书。让胡芳佩服的一点是,有时候李春一个下午就能写出三四份判决书,一气呵成,不仅速度快,那一手漂亮的字也让胡芳羡慕不已。 工作之余,李春没有特别的爱好,就喜欢到地里田间走走,散步。柔和的夕阳下,鸡鸣狗吠,倒有着别样的宁静。李春说,人生有味是清欢,他只想安静地做一名纯粹的法官。 低调,淳朴,无欲无求,李春正在用行动诠释一名优秀基层法官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