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宫雪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断,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各行各业引发了超越过去、创造未来的历史性变革,也为政法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 2018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过硬队伍建设,深化智能化建设。”作为“科技创新+政法工作”的具体体现,“深化智能化建设”成为党中央对2018年政法工作的六大部署之一。 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大部署,为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目标方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司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应用,深入推进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审判运行新模式,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智慧法院,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跨界组合,也是一次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信息化建设成为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过去一年中,全国法院坚持融合共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攻坚发力,积极构建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法院,推动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智慧法院形态初步形成,智慧法院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践行司法为民,进一步打造“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 全国各级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全流程、一站式智能诉讼平台建设,通过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扩展服务领域,不断健全完善“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智能司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推动实现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诉讼服务新模式。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各地法院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搭建各类在线诉讼服务平台,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网上立案服务,既缓解了诉讼服务大厅的工作压力,也方便了群众诉讼,切实减轻了群众诉累。截至2017年11月1日,全国86%的法院建立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诉讼服务大厅,2200余个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网,1734个法院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质证、网上庭审、网上送达等功能。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四川等地在2017年积极开展跨域立案诉讼服务试点工作,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异地官司,诉讼服务便民、利民、为民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年8月18日,全国第一家集中审理涉网案件的试点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运行,起诉、立案、举证、开庭、送达、判决、执行等一系列环节全部在网上完成,当事人无需舟车劳顿,打官司像网购一样便捷。2017年11月28日在全国14个省市试点建设的道路交通纠纷“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实现了当事人在线计算理赔数额、申请调解、司法确认,当事人无需前往法院立案就能一键理赔。 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脉搏,积极推动诉讼服务工作向移动终端领域拓展。江苏、浙江、广州、抚州等地均已上线运行“微法院”,立案缴费、提交证据等多项业务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化,当事人通过手机终端,利用碎片化时间便可享受“指尖上的便利”。2017年11月,基于中国最大法律知识与案例应用平台“法信”与腾讯公司“微信”程序相结合的“法信微诉平台”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上线启动,标志着国内首家为全国法院提供微信端调解、审判和诉讼服务的移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