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4月26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我国结合自身国情,确定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始终坚持“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及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良好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人民法院将坚持以市场价值为导向,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体系、知识产权法院体系、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等,切实有效维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本期封面文章将围绕此次知识产权宣传周的相关活动进行报道。 知识产权审判 中国司法力量在发光 文 | 本刊记者 宣天 伴随着一树一树的花开,美好的四月翩然而至。2019年4月22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如期拉开帷幕。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掷地有声,表明了中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决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涉及复杂技术事实认定的技术类案件或其他新类型案件越来越多,知识产权审判不断面临新挑战。”在2019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宋晓明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始终坚持“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以及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良好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以来,为优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格局,合理配置审判资源,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在江苏等多个省设立20个知识产权法庭(包括南京、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宁波、合肥、福州、济南、青岛、深圳、天津、郑州、长沙、西安、南昌、兰州、长春、乌鲁木齐、海口)。这20个知识产权法庭是在综合考虑地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优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提高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设立的。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庭的所在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强烈。同时,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有利于营造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营商环境。专门知识产权法庭是地方中级人民法院的内设机构,不是独立的法院。但是,在案件管辖方面,专门知识产权法庭原则上管辖省级区域内跨区域专利等技术类案件,以利于统一裁判技术类案件裁判标准。应当说,这也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8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确定为当年改革重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庭组建工作,周强院长主持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国际化”的建设要求。知识产权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设审判机构,行使专利、垄断等技术性上诉案件的审判职能。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巩固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改革工作成效,赴多个省市开展调研。并在河南郑州、重庆召开全国部分法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及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工作调研座谈会,就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根据调研情况撰写了《关于全国法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工作调研报告》。目前,全国已有17家高级法院、113家中级法院和129家基层法院实行了“三合一”。 湖南法院构筑知识产权民事保护、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格局。其中,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由株洲市天元区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被告人项芳相、上官宗赏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案,将被告人项芳相的刑罚主刑由缓刑改判为实刑,有力震慑了知识产权犯罪。在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座谈会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介绍推进“三合一”审判机制建设工作经验,受到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法院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工作的“浦东经验”。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有很强的国际共通性和交互影响性。近年来,人民法院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外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及保护状况的全面、客观了解,提升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舞台上的参与权、话语权、主动权,注重营造良好贸易投资环境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坚持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独立性原则,借鉴国外有益司法经验和制度规则,重视加强与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的交流,展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成果以及知识产权法官的风貌,切实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国际化进程。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要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在2017年著作权法执法检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也提出要采取措施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林广海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坚持知识产权创造价值、权利人理应享有利益回报的价值导向,积极推动确立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市场价值研究(广东)基地”,深入开展侵权赔偿等问题研究,并在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过程中提出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议。各级法院坚持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切实解决赔偿过低的问题,使赔偿数额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相适应。因此,知识产权案件赔偿数额逐年提高。 在刚刚评选出的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中,就涵盖了一些依法提升赔偿数额,对恶意侵犯商标权情节严重的、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典型案例。如入选10大案件的快播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著作权行政处罚纠纷一案,对快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网络视频版权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处以2.6亿元罚款,体现了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提升侵权人违法成本的价值导向。“优衣库”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恶意取得并利用商标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行为的遏制。50件典型案例中的广东巴洛克木业(中山)有限公司与浙江生活家巴洛克地板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纠纷案判赔1000万元,体现了让权利人获得充分赔偿、让侵权人付出应有代价的价值导向。还有一些案件虽然没有进入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的名单,但也体现了对侵权行为坚决打击的态度。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原告经济损失的2倍确定赔偿金额为200余万元。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商标案件中,也同样适用了2倍的惩罚性赔偿。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符合知识产权诉讼规律的裁判方式改革,适当强化民事诉讼在民行交叉纠纷解决中的引导作用,促进知识产权行政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完善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改进裁判方式,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切实增强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便民性和时效性,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长”、裁判尺度不统一、诉讼程序复杂等体制性难题。人民法院加大依职权调查取证力度,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努力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的诉讼证据规则。 另据记者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发布《关于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的若干规定》,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证据保全制度,发挥专家辅助人作用,建立激励当事人积极、主动提供证据的诉讼机制。综合探索与运用证据披露、举证妨碍排除等规则,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诉讼诚信体系建设,使知识产权权利人“举证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