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04-25
星期四

《中国审判》31 185 出版日期:2017-11-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一中院的“研值”担当

文 李潇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我修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扛起法院的“研值”担当。

“打造善于思辨的研究型法院”——这是上海一中院院长陈立斌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上海一中院长期以来文化建院的重要举措。建设“研究型法院”,就是要在把握中级人民法院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审判实务领域研究,以调研服务审判,充分发挥好“辖区指导、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促进适法统一。

机制成熟:务实创新双驱动

“围绕审判、服务审判”,这是上海一中院调研工作的基本原则。上海一中院坚持“研以致用”,将当前司法审判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内容的来源,努力实现将审判、管理、司法改革中碰到的相关问题课题化,提高课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海一中院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以审判业务庭为基地、研究室为主管职能部门、分管院长质量把关的较为完善的精品案例培育报送及转化机制;针对课题调研内容庞杂、难度较高的问题,在课题调研组织上,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院领导牵头、业务庭领导主抓、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课题调研组织模式,落实各自职责,保障高质量完成课题调研。

在较为成熟的调研机制驱动下,自2009年至20173月,上海一中院共有24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4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全国法院系统前列,而且类型多样,涵盖多个专业领域。20092016年,上海一中院连续8年中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调研重大课题,两度获评优秀课题成果,还完成上海高院重点调研课题11项、上海高院报批调研课题40项、本院党组课题27项、院级课题73项,获得上海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法治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立项39项。

平台共享:聚力汇智谋双赢

为集思广益,解决审判疑难问题,上海一中院广搭平台,汇聚智、力,共同解决审判疑难问题。

一是开展“法官沙龙”活动。“法官沙龙”以“加强二审职能、推进适法共识”为主旨,重点研讨并解决司法实践中适法不统一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上海一中院已成功举办“法官沙龙”活动41期,近年来更是扩大议题范围,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上海一中院与上海市律师协会联合举办“法官与律师职业共同体构建”法官沙龙,为促进双方沟通交流、推动法官和律师的良性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审判疑难问题小组机制。邀请院内外专家为上海一中院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提供智力支持,自2009年至今已召开80余次小组会议,为提高该院疑难案件的审判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3月,审判疑难问题小组围绕销售者对进口食品审查义务及惩罚性赔偿责任承担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该类案件的审理明确了思路。

三是常态化运行三大论坛。“中国(上海)自贸区司法论坛”由上海一中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司法需求,为自贸试验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适法统一论坛”由上海一中院与上海二中院联合举办,自20161月以来,每季度定期举办,精选全市司法实践中的适法统一难题,力促适法共识,以期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减少和避免本市法院“同案不同判”现象。“对口交流论坛”由上海一中院与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这也是上海法院与贵州法院对口联系工作方案中既定的重要交流项目之一,自2014年至今已举办3届,推动了两地法院共同发展。

院校合作:借鉴互补强实力

法院与高校合作,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助于增强法院审判的软实力,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20146月,上海一中院与复旦大学成立全国首家“法律方法与判例研究中心”,双方各自选派骨干力量互聘。上海一中院还提供一手案例、统计数据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司法问题研究,实现最优人才与最优资源的结合。

20141月,上海一中院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教研合作基地、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司法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自贸区司法保障问题。自2014年起已合作开展了3期课题调研,共51个课题成功结项。近日,双方正式启动了第四期上海自贸区法律适用调研项目。

20169月,上海一中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上海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三方共同推进深化司法公信力研究和完善第三方评估体系与评估机制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推动司法公信力指标体系化和评估工作科学化发展。

人才培养:办案调研两不误

打造研究型法院,需要人才队伍的支撑。上海一中院规范制度、激励引导,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年轻干警创造更好的机遇和平台。

为调动全院干警参与调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海一中院完善调研成果的考评奖励机制,对调研成果定期进行公布、总结、考核,进一步完善课题调研中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此背景下,该院不仅涌现出了大批以“全国模范法官”周欣为代表的审判业务能手,也培养了以“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刘言浩为代表的调研人才和专家型法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